第四百九十五章 黄河(第4/4页)

所谓“一啄一饮,莫非前定”,大约就是如此了。

“既然要治理黄河,那就要治理好,现在黄河夺淮入海,而淮河是夺江入海,淮河连自己的出海口都没有,要从三江营汇入长江继而入海,长期以往,怎么能行呢?”

淮河本来属于外流河,即淮河水最终将由陆地流入海洋,淮河原本也有自己的入海水道,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但由于淮河流域水系地貌的原因,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河道多次出现改道,特别是黄河的夺淮入海,淤塞了下游入海通道,使得原本成形的淮河水系出现紊乱,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或涝或旱,跟之前江南的情况一样,都是治水不利导致的。

“我自然是知道的。”

宋礼苦笑道:“每淮水盛时,西风激浪,白波如山,淮扬数百里中,公私惶惶,莫敢安枕者……可是,唉。”

“大本。”

姜星火恳切道:“所以才要用你,只有你有可能办到这件事情,钱你不用操心,我和夏原吉会想办法。”

“另外,若是你肯去挑这个大梁,我这里有个两法子,也一并交予你。”

“那两个法子?”

宋礼微微诧异,若是说治水,他确实是专家级别的,他知道姜星火博学多才,可治水方面有什么建树……除了利用火药爆破以外,还真不晓得。

“你先告诉我,如果是让你去治理黄河,你会怎么做?”

宋礼想了想,方才说道:“如果真让我去治理黄河,那怕是也只能疏浚淮河水系的河道,然后在黄河北岸建立大堤了。”

事实上,这确实是宋礼在姜星火前世的历史上所选择的办法。

不能说错,只能说是在预算和人工有限下的最优解了,因为黄河北岸大堤建筑完成后,就能黄河河水向北泛滥,进而确保会通河不出问题,但这只解决了一方面的问题,还会带来新的问题,那就是黄河会往南方分流,而且越来越多,黄河分流越多,流量和流速就越低,就会导致自身的挟沙和冲沙的能力越低,黄河故道的淤积情况也就越严重,到了那时候,就会形成“河床上涨要加高河堤,河床继续上涨,得继续加高河堤”的恶性循环。

这种饮鸩止渴的策略,最终会导致在明仙宗晚年的时候,黄河在淮河流域里的支流达到了十几支。

后来黄河的治理,又经过了两个阶段,分别是弘治阶段和万历阶段,弘治时期是名臣刘大夏负责治理黄河,刘大夏采取的控制黄河向北泛滥,以及将其一部分分入淮河而非夺淮的办法,刘大夏带人在黄河的北岸筑起长达一千余里的防河堤,然后再于黄陵岗位置疏浚贾鲁旧河,让一部分的黄河汇入泗河,一部分的黄河汇入涡河、颍河,由此形成了黄河干流在徐州进入泗河,支流由涡河、颍河再进入淮河的局面,其实从本质上来讲,跟以前元朝时候的大小黄河没区别。

至于真正治理好黄河,那就得等明摆宗万历时期的治水能手潘季驯了,潘季驯用的是“蓄清、刷黄、济运”三个步骤的治理计划,不仅在黄河北岸筑造堤坝,而且南岸也筑造,然后用著名的“束水攻沙”法进行冲刷,看黄河水量不足,又以洪泽湖大堤迫使淮水汇入黄河帮助攻沙,如此以来,才算把沉积了不知道多少年的黄河泥沙给冲开,而这一冲开,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顿时就顺畅了,直到明末,黄河都没有太多的决口和灾害。

姜星火摇了摇头道:“不妥,我这里有两个法子,一曰钢筋水泥,二曰束水攻沙,你且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