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诸事(第2/3页)

这么说来的话,事情显然就难办了。

难办?能不能不办了?也不太行。

所以姜星火想了想后,琢磨了一下朱棣的口味……朱棣这个人呢,你说他好大喜功,也不客观,朱棣还是比较务实的,别管他干什么,目的性都很强,都是明确奔着收益来的,但总琢磨着建不世之功业倒也没错,而且又是马上天子,对于打赢了献俘这种事情,哪怕表面上不说,心里也肯定是想搞的隆重一些,以显示武功的。

“我觉得要往隆重上办,而且还有一重考量。”

姜星火低声道:“要威慑不臣。”

“所以重点应该在两方面,首先是礼节的时间要长,不是单日的时间,而是要多弄几天,不能一天就草草完事。”

卓敬若有所思,他对礼制的研究不深,只能说有所涉猎,而眼前献俘礼的事情,是他接任李至刚上任礼部尚书后的第一件大事,所以格外重视一些,但不管怎样,过去好像献俘礼都是一天?

“没听说过有好几天的献俘礼啊。”

姜星火敲了敲茶杯:“现在不就有了。”

卓敬的思路显然还是没打开:“献俘一天就能结束,其他时间都弄什么?”

姜星火想了想,说道:“第一天还是老样子,太庙那边走流程,第二天可以行开读礼,由兵部官宣读露布,第三天的时候行庆贺礼,其他都跟以前一样就行,只不过午门献俘的时候,可以再额外弄得热闹一些,允许百姓围观我军天威。”

“如此甚好!”

卓敬皱皱巴巴的眉眼终于舒展开了,这种事情他也不好跟别人商量,跟谁商量?王景滚蛋回家了,宋礼吗?这小子业务能力更不行,而且还在两淮,而卓敬又不好意思去求教同样致仕在家的董伦老先生。

而如今姜星火给他的方案,显然是很不错的,应该比较符合永乐帝的口味。

于是卓敬在纸上大概草拟了一下流程,“上御奉天门,胡氏父子等于午门外跪进待罪表,侍仪使捧表入,宣表官宣读讫,承制官出传制,胡氏父子等皆俯伏于地,侍仪舍人掖昇起,其属官皆跪听宣制。上释其罪,胡氏父子等五拜而三呼万岁,承制官传制赐衣服冠带,侍仪舍人引其入丹墀中四拜,侍仪使传旨,胡氏父子再跪听宣谕,俯伏四拜三呼万岁,又四拜出,文武百官行贺礼。”

“第二件事,就是交趾布政使司的区划了,胡氏父子先后弄了路、统领府,层层叠叠委实烦人,这里面要怎么梳理,国师也得把把关。”

姜星火终于体会了一把前世带嘤和发郎溪殖民者对着地图划国界的快感,他看着安南现有的行政区划图和山川地形图研究了片刻,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交趾布政使司面积也不大,比广西布政使司还小一截的体量,毕竟只是安南国的北部割让出来的,所以不易划太多的州府,但太少也不好,还是比量着大明国内府的面积来吧。”

“我看不如这样,‘鸡翎关-富良江’这一线作为兵家重地,肯定是要单独划一个府的,就以谅山为名,叫谅山府吧。”

“沿海的这个得换个名字,叫新安府怎么样?新近安定之意。”

“陈什么那个降臣,之前叫三江宣抚使吧?这块三江汇聚之地,干脆就按安南的名字,叫三江府。”

“交趾布政使司的治所,倒也不必叫交趾府,嗯,三国时这里是交州的治下,就叫交州府,蕴意相通,还能跟布政使司区分开。”

“这个……”

姜星火三言两语就给交趾布政司划出了七个府又一个直隶州(太原直隶州),充分体验了什么叫拍脑袋决策。

不过改编不是乱编,姜星火倒也不是随便定的,起码大概区划,都是根据安南现有的路和统领府来的,只不过有些府根据山川地形有所调整。

当然了,姜星火画的也只是一个用来参考的草稿,卓敬肯定要根据这份草稿,结合一些其他因素来考量,最后拟定一个差不多的定稿交给永乐帝审阅。

不过悬而未决的两件事,总算是给解决了。

也不晓得是卓敬偷懒还是姜星火真的很能干,总之,在走出礼部值房的一瞬间,姜星火竟然想起了一句段子。

“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离开了小阁老还能转?硬撑罢了。”

不过这个念头也就是转瞬而逝,姜星火很清楚自己的权力基础是何等的空虚,所以他又低调的来到了户部。

“姜师。”

夏原吉的神情就没有卓敬那般踌躇了,身姿很放松地迎了上来。

待两人坐下,夏原吉更是笑出了声。

“如释重负,如释重负啊!”

不待姜星火开口,夏原吉就眉飞色舞地呈上了账本。

姜星火看着账本,也是微微惊讶了几息,原因无他,这数字可真够大的!

“姜师,你是不知道,这大半年,花钱就跟无底洞一样,修《永乐大典》,江南赈灾和建手工工场,征安南,哪一样不是花钱如流水?不仅是我这头发都白了一片,连这户部都快亏没了,还好有盐使司这案子,一下子不仅太仓库(约等于国库)直接富得流油,而且还能支应得起明年的军费、造舰费、藩王赏赐费。”

永乐元年的上半年,夏原吉的压力确实很大,光花钱不赚钱,有出无进搞的太仓库都要跑老鼠了。

姜星火喝了口茶,笑道:“我听徐景昌说大批的棉纺织品如今已经从江南装船分批起运了,安南国的运到清化港,占城国的运到沱灢港(岘港),不过倾销的倒也没那么快,回本还得一段时间,但不管怎么说,明年户部给江南手工工场区垫的资金,肯定是能回笼的。”

如今诸事虽然坎坷,但也都算正式上了轨道,姜星火的心情也不错,虽然小事肯定还有一堆,可到了永乐元年的年底,大事就只剩下京察、考成法,以及作为引子的各衙门采购权的事情了。

顺着夏原吉刚才的永乐二年支出事项,姜星火继续道:“造舰的事情确实不能拖,资金还是跟上,之前老和尚争取到的不能少,最好多拨一点,造舰这么便宜,为什么不多造一些?”

夏原吉点了点头,对造舰这件事倒也没什么反对。

原因很简单,这个时代造战舰,真的很便宜。

跟铁甲舰时代比,既不需要蒸汽机,也不需要特殊钢材和舰炮。

炮直接用陆军的野战炮改一改,就可以直接上舰了,船坞和熟练工匠也有的是,人工花费就是零头。

唯一限制产能的,就是能当龙骨的大木了。

这时候就得感谢老朱的高瞻远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