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人心(第2/4页)

而不管是哪个皇帝,不论是朱元璋,还是朱允炆,亦或者朱棣,都不会允许有一颗棋子脱离他们的控制。

姜星火要把华夏引导到另一条历史的快车道上,他不想走王安石的覆辙,更不想像张居正那样人亡政息。

他要把自己摘出来,成为真正独立存在的棋手。

这一切,都必须先解决210万两,解决盐政,解决淮粤之争。

老朱设计的制度,为的就是让不同地域的商帮互相内耗,这很符合他建立大农村社会的目的,但姜星火不需要商帮内耗,因为大明不仅有日趋繁荣的国内市场,更有不断开拓的海外市场,所以内耗毫无意义。

见姜星火半晌没说话,李增枝这时候作为中间人,也是提醒道:“国师,那您看?”

姜星火收回思绪,看向吴家兄弟二人。

“大明的商法要改,盐法也要改,对于大明国内的产业,单行业垄断是不允许的,跨行业垄断更是绝不可能,所以我希望你们吴家能把精力放在主业上。”

姜星火顿了顿,又道:“这次算是戴罪立功,要好好配合接下来的盐业整顿,两淮盐场的产销区不匹配的事情,一定是会调整的,调整了对谁都好,不用有那么多的盐税负担,也省的百姓吃不起官盐。”

“另外,现在商业要往外看,国外日本、朝鲜、安南、占城……这么多市场,又不是不让你们去,何必挤在国内争来斗去呢?”

这就是成功过关的意思了,吴家兄弟大喜过望,而李增枝则是提醒道:“纳钞中盐的事情,吴家得做出个表率来。”

吴家也算是半个皇商,不论是现钱还是不动产,底蕴都极为丰厚,即便是割舍掉了粮食生意,还是出得起这个钱的,更何况朝廷也不是直接抢劫,而是让他们用宝钞来换盐,换到的盐可是实实在在的。

听了李增枝的话,吴传甲眉头都不皱一下道:“理当如此。”

“其他事情,便让朱副总裁官跟你们聊吧。”

姜星火今晚收获不小,想来吴家兄弟,到了这个地步也没有隐瞒什么,如此整顿盐务一事,算是做到了知己知彼,不过这些回去也要好好梳理一番。

因此姜星火留下了朱恒与他们聊一聊商业上的其他布局,自己就不插手了。

拒绝了李增枝留宿汤山别业泡温泉的邀请,姜星火径自离去。

而朱恒则是与李增枝和吴家兄弟,继续做着推心置腹的交谈。

王斌和朱恒,一个保镖头子,一个经商大管家,都是朱高煦留给姜星火的重要帮手,虽然能力只有中游水准,但忠诚度是拉满的。

李增枝接过了吴传甲的签字画押,含笑点了点头,道:“你放心,我曹国公府是绝不会亏待你们吴家的,安陆侯给不了的,我能给你。”

在旁边,朱恒也意味深长地说道:“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这是你的机会,也是吴家崛起的机会,错过了这次,可没有下次机会了!”

吴传甲吸了一口气,道:“李都督、吴副总裁官请放心。”

吴家虽然在扬州、淮安等地颇具影响力,甚至还开辟了淮河支流的运输渠道,但对于偌大的大明来说,只是沧海一粟而已,完全算不得什么。

所以,能得到国师的赏识,吴家在割让粮食产业和纳钞中盐所损失的,其实接下来在淮盐产销区重划和盐商洗牌里,都将重新拿回来,如果表现好,甚至能获得更多。

与此同时,曹国公府能够把手伸到两淮,拿到吴家的粮食产业,对曹国公府来说自然是利益巨大,但同样也会跟吴家走的更近……如果没有搭上二皇子和国师这条线,走的更近,往往意味着被吃干抹净,但若能让吴家成为国师的心腹,对吴家的帮助却是显而易见的,甚至能改变吴家的命运。

这种情况下,李增枝也当然不介意拉拢吴家,携手经营以壮大自身。

……

“纳钞中盐”在京城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毕竟南京城里,有钱人还是不少的,而且此前朝廷从未出台过类似的政策,而宝钞换盐虽然看起来很亏,但那只是从面值上衡量罢了,如果论实际价值,显然是不亏的。

手里宝钞多的富户,乐意多花点宝钞,至于去两淮盐场取盐的事情,自然不需要他们操心。

而手里没什么宝钞又想买的普通百姓,朝廷也没禁止他们私下拼团团购。

只需要邻里亲朋信的得过的人去取盐,大家凑一凑,自然也就成了……毕竟谁也不知道这种好事还有没有第二次,便宜盐放自己家里囤着,总是没错的。

而且最关键的是,即使没有办法去盐场取盐,也找不到可以拼团的邻里亲朋,只要手里有大明宝钞,也可以去拿着找相熟的商人或是小贩,因为现在宝钞是可以买一些平常价买不到的货物的。

精明的商人们开始选择只收宝钞,这样既可以把积压的货物销售掉,又可以回笼一批宝钞,再拿着这些宝钞去换盐。

而且,即使手头的宝钞数额不够多,也可以整批出售,去跟别的商人做交换,也算是一条不错的赚钱途径。

这年代的人并不傻,反倒是聪明绝顶,既然朝廷不禁止民间私下交易,那么他们完全可以玩出花来。

“人心日渐浮躁,真是令人担忧。”

正值休沐,杨士奇受了朱高炽的委托,带皇孙朱瞻基出来逛逛,见识见识民间的情况,看着眼前的一幕幕,杨士奇不由地喟叹道。

“杨先生是怕风俗不存吗?”朱瞻基也好奇地透过马车帘子,看着外面的世界。

“风俗不存倒还在次要,只是此风着实不可久,一旦日子长了,恐怕百姓就不好管了。”

杨士奇一语道破真相。

在统治阶层眼里,你是刁民还是良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好不好管理。

封建时代,朝廷的管理能力是相对低下的,这就要求百姓的水平也必须相对低下,但凡人心活泛,都有自己的心思,追求自己的利益,朝廷的管理难度,就会超级加倍。

“在大本堂没读过《商君书》吗?”

汉代以后的儒家嘛,懂的都懂,与其说是更像先秦的儒家,不如说更像先秦的法家。

属于是披着儒家的皮,揭开一看,里面全是法家的内核。

而历代王朝,教导皇子皇孙,《商君书》是必读教材。

因为《商君书》主张强国弱民,商鞅认为能够战胜强敌、称霸天下的国家,必须控制本国的百姓,使之成为弱民。除此以外,商鞅还认为国家的强势和百姓的强势是对立的,只有使百姓顺从法律、朴实忠厚,百姓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君主,这样国家才会容易治理,君主的地位才会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