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地球(第3/4页)

这时候不能提储备粮,因为这东西姜星火在常州府就见到了,太平年岁久了根本不靠谱,朱元璋又不是没想到过这种事,可常平仓还不是被盗空了?

而且如果扯了储备粮,那就会陷入到“若是大灾持续多少多少年”又该如何的问题里。

你说要是连年灾害,不搞海贸外贸易,没人从事工商业,国家一样顶不住。

那他就会说,你怎么知道如果绝大多数人口都从事农业,到时候顶不住?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在农业时代,没有大规模普及化肥、除草剂、收割机等产物,单位土地的产出确实跟劳动力投入的数量有关系,越精耕细作,亩产量就越高,你别管浪不浪费人力,你就说是不是这么回事吧?

这一点是事实,姜星火是无法否认的。

所以从一开始,就要在“储备粮”这个岔路口绕开,另寻他途。

“方才说贸易顺差用粮食结算,其实是为了短期内保障因为海外贸易而进行的人口转业不影响大明的粮食总量,但实际上,粮食的问题,大明三百年内是不需要发愁的,而三百年后如何……太祖高皇帝的制度过了三十几年都未见得合‘时’,诸位又何必担心呢?”

姜星火此言一出,犹如一颗石子投入了湖面,奉天殿内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不需要发愁粮食?这怎么可能?”

“廷辩之上,国师不可妄言。”

“难道国师说的是化肥?可即便是化肥,也无法做到这一点吧。”

但朱棣,却似乎想到了什么。

在郑和向他汇报时候,曾经说过,姜星火在与他单独谈话时,似乎提到过在遥远的大陆上,有着神奇的高产农作物。

那不是处于讲课状态,而是两人的私下交谈,因此具体内容,郑和含混其词,朱棣也无从得知。

但眼下,似乎唯有这过去只鳞片爪提到过的东西,符合这个“能让大明未来三百年不发愁粮食”的条件。

“国师此言当真?”

姜星火点头道:“自然当真!诸公请听我细细说来。”

姜星火侃侃而谈,在场之人均聚精会神地倾听着他的话语。

随着姜星火手指向殿两侧放置的书架上那些古旧书籍,只听他娓娓讲道:“我华夏文明诞生数千年,虽历经十数次王朝更迭,却仍屹立于这片大地之上,且从未曾被任何蛮夷彻底占据,除了先辈的努力和奋斗以及文治武功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便是百姓勤劳朴素,乐于种田,每一个百姓都是最好的农民,每一个百姓都是值得尊敬的对象。”

“但是。”姜星火话锋一转,“诸公可曾想过,为何华夏的人口总是存在一个无形的上限?明明按理来说,随着对山川湖泽的探索,耕地面积是越来越大的。”

“人口数量少的时候,譬如楚汉争霸、三国、隋末、五代十国,基本都在1400万人左右;人口数量多的时候,譬如汉元帝、汉灵帝、唐玄宗,人口多达6000万。”

这是朱高炽蹙眉道:“可北宋的时候,人口明明超过了一个亿。”

“对啊,南宋不算全国性的政权,就说北宋,为什么独独是北宋超过了一个亿的人口呢?”姜星火复又问道。

这个问题,在座的诸公倒是没想过,但却难不倒他们,很快就找出了答案。

“——占城稻!”

“不错,就是占城稻。”

姜星火图穷匕见:“而海外贸易能带回来的,并非是只有所谓的香料、皮草、地毯等物,同样还有产量比占城稻还要高两个级别的高产农作物!”

姜星火对朱棣说道:“还请陛下拿出地球仪。”

跟诏狱里给郑和看的版本不同,这个大型地球仪是出狱后姜星火专门抽空给朱棣做的,为的就是让他开开眼界,别天天琢磨着揍草原上的蒙古人,这个世界大得很,不是说消灭了蒙古人就算一统天下了。

“上地球仪。”朱棣挥挥手。

朱高燧亲自去把宝贝请了出来。

此前已经讲过,大臣们是读史的,“世界是个球体”这件事,在《元史》里记得明明白白,所以此时看到这个被黑布蒙着的圆球,虽然有人惊讶,但倒也没有谁直接来个地平说。

可当黑布揭晓的时候,当这个世界的陆地、海洋的真实全貌出现在大臣们的眼前的时候,一种深深的震撼,还是从他们的心头升起。

这里要说的是,有鉴于姜星火的种种超凡能力,大臣们虽然是第一次见地球仪,但却本能地选择了相信而非质疑……或许这也是对姜星火的某种认可吧,固然庙堂理念可能不同,但在殿中的他们对于姜星火的人品和能力、见识还是没有怀疑的。

“这……怎么会?!”刑部尚书郑赐忍不住失声道。

“咣当。”

忠诚伯、兵部尚书茹瑺手中的象笏(hu四声)掉在了地上。

其他人纷纷将视线投向茹瑺,而后者则是稍显呆滞之色,显然还没从刚才的震撼中回过神来。

“难道说,世界竟然真的是球体吗?竟然是这副模样?”

“天圆地圆,倒也没什么奇怪的,地如鸡子嘛,可其他陆地上的这些国家和地貌,却是稀奇。”

是的,地貌。

为了方便理解,姜星火还特意请兵仗局和兵器局的能工巧匠们,用黏土给做了山峰,用细沙固定住,做了沙漠,而海洋用蓝色漆刷上,平原用绿色漆刷上,可谓是非常直观。

大明处于大陆的东部,这个一眼就判断出来的,而接下来的简单识图判断,其实也不难,毕竟在场的都是大人物,见多识广。

“这些国家,倒是与蒙古西征留下的笔记所记载的,能够对应的上。”

很快,亚欧大陆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基本被大臣们证实和接受了。

蒙古人西征留下了相当充分的笔记资料,地图可能毕竟抽象,但某地距离某地多少里,某地又叫什么,地形特征如何,还是有详实资料的,或许每个大臣掌握的不同,但拼凑在一起,足以互相印证。

蹇义问道:“国师所说,产量比占城稻还要高两个级别的高产农作物,究竟是什么?又在哪里?”

“名为土豆、玉米、红薯。”

是的,穿越者三件套终于正式地出场了。

跟其他穿越者相比,姜星火既没能随身携带现代品种,也没能从番邦商人手中购买得到,至今都处于PPT阶段,可谓是穿越者之耻了。

但是PPT这东西,只要你有信誉,只要别人信你,那大家自然可以为梦想而窒息。

土豆、玉米、红薯三件套对于农业时代人口增长的效果,说其他乱七八糟的都没用,就说一组数字,在“我大清”完成彻底统一的时候,人口总数已经跌到了四千万人,而短短一百年后,人口总数是多少?三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