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穷理(第2/4页)

“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喷完人心底痛快了之后,姜星火也有了跟他慢慢辩经的兴趣。

跟一刀把人脑袋剁下来不同,击溃敌人脑子里的信仰,才是他更感兴趣的事情。

姜星火不置可否地笑了笑,道:“在理则须穷,性则须尽,命则不可言穷与尽,只是至于合也。横渠昔尝警命是源,穷理与尽性如穿渠引源,然则渠是两物,后来此议必改来……这也是伊川所言吧?”

孔希路心头一沉,果然如此!

对方是真的下了大工夫,有备而来的!

这里便是要说,北宋五子的学问确实在时间线上有明显的先后继承关系,在理学的不同领域也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但是只要是人,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解释,必然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定义,北宋五子也不例外……所以在这个时代的明儒看来,有些争议性的问题,已经有了更好、更完美的解释,但是有一些,却不尽然。

譬如张载,嗯,就是说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那个张载,他在《有命论》上,就有一点点跟二程不一样的见解。

当然了,如果姜星火仅仅拿张载的东西出来,也不过是拾人牙慧,能反驳的东西有的是,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但是孔希路看着姜星火手里啃了一半的桃子,却是莫名地眼皮一跳。

可无论如何,眼下是不能有任何神色流露的,只能静待姜星火出招。

姜星火顿了顿,道:

“穷理尽性,然后至于命。

尽人物之性,然后耳顺。

老而安死,然后不梦周公。”

在一旁听着的黄信似乎也想到了什么,他脱口而出道:“洛阳之辩!”

李至刚也随之恍然。

宋朝时,理学的学派里,有两大分支,其一是张载为代表的关学,其二是二程为代表的洛学。

洛阳之辩,正是理学这两大学派的巅峰辩论,主要论点集中在“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礼仪教化”、“井田制”三个方面。

姜星火笑道:“横渠先生有言,伊川解‘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只穷理便是至于命’。便所谓‘亦是失于太快,此义尽有次序。须是穷理,便能尽得之性,则推类又尽人之性;既尽得人之性,须是并万物之性齐尽得,如此然后至于天道也。其间煞有事,岂有当下理会了?学者须是穷理为先,如此则方有学。今言知命与至于命尽有近远,岂可以知便谓之至也?”

这里说个题外话,明明是二程,为何两人开口闭口都是‘伊川(程颐)’?

这便是说,二程师承周敦颐,而二程的洛学,其实是后世儒家思想史后半段的源头所在。

南渡之后,程颐的理论,由朱熹完成,世称程朱理学;程颢的理论,则由陆九渊发展,至明代王阳明完成,世称陆王心学。

在二程时代,尚未分辨为理学和心学两大学派,仅呈现为二程兄弟间学术趣旨的某些不同,到了南宋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大论战,遂使两大学派形成,成为当世知识社会中最为突出的不同依归。

而在眼下的明初,明儒们学的都是“程颐-朱熹”的这一套理学,所以提及二程,自然多是程颐。

回归正题,姜星火所言,其实是张载对于《有命论》的另一种解题思路。

三种解题法还是用公式来表述方便理解:

①《有命论》二程解题法:穷理=尽性=知天命,实操难度:穷理>尽性>知天命

②《有命论》正常解题法:(穷理+工夫)+(尽性+工夫)≠知天命=有命+工夫

③《有命论》张载解题法:穷理→尽自己性→尽人类性→尽万物性→知天命

在张载的著作《横渠易说》里面,对此就说的清楚。

“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从此就约,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天下之理无穷,立天理乃各有区处,穷理尽性,言性已是近人言也。既穷物理,又尽人性,然后至于命,命则又就已而言之也。”

这里面也延伸出了张载和二程不同的《格物论》,张载主张从穷一物之理到穷多物之理,二程主张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嗯,王阳明就是这么格竹子格到吐血的。

不过今日姜星火与孔希路辩经的重点不是《格物论》而是前置的《有命论》。

孔希路开口道:“洛阳之辩已有公论,穷理尽性知天命实乃一体,你便是生穿硬凿,道理依旧是这个道理。”

“果真如此?”

姜星火笑意吟吟地看着他,似乎就在等他说这句话。

“孔子称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希路闻言,脸色一变,几滴冷汗,从他的脊背上滑落了下来。

聪明如他,当然明白了姜星火这句话的意思。

……坏了,真被他找到了!

而且,还不是断章取义,是正正经经的孔子原话。

片刻,姜星火才开口问道:“既然横渠先生说的你不认,那你祖宗说的,可还认?”

“这是什么意思?”

纪纲蹙眉小声问李至刚道。

李至刚没有马上回答他,而是多琢磨了几息,方才回过味来。

“表面意思是孔子说他只看到了颜回的进步,从来没看到颜回的停止……但若是结合《有命论》里‘穷理尽性知天命’的解法争议,那就成了圣人的天理和天命,到底是学而知者,还是生而知者?”

如果以后世人的视角来看,这算个什么问题?

直接回答,这世界上就没有圣人,孔夫子也是学习来的,不就完事了?

但把这个问题放在明初,放在理学,放在诏狱里的此时此刻来看,这就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颜回是不是圣人?

是,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谁敢说他不是圣人?

那么二程的解题法,就被姜星火找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

也就是说,如果穷理尽性知天命是一体的,那么为什么圣人颜回,按理说已经应该知天命,已经尽性的圣人,在孔子嘴里,还在进步,还没有停止?

没有停止,就意味着没有到“穷理”的极限。

而圣人,在如今的定义里,一定是通晓天命,已经是尽全人性的。

这就出现了巨大的、不可解释的矛盾。

穷理≠尽性=知天命

——二程的解题法,被姜星火证伪了!

这也是程朱理学缝合过多的弊端之一,缝合的东西终究是缝合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遇到《论语》明确的、不可和稀泥的原句的时候,就解释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