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摇人(第2/2页)

同安侯火真作为骑兵出身的蒙古裔将领,此时也操着北地口音的汉语赞同道:“平江伯在江南进展缓慢,未尝没有税卒卫骑兵太少,多是手持火器与长枪的步兵的原因,天一下雨,火器无用,而安南亦是常年高温多雨,若是真的用火器,怕是还得看天气打仗,远不如儿郎们骑上马冲一个来回。”

这就是丘福等骑兵将领,在给皇帝明着表态了。

火器这玩意,用来吓唬吓唬大象就完了,别真拿来当独立兵种使用。

事实上,丘福作为大明陆军军官学校的校长,对于校内的火炮、火铳相关火器科目的教学,也是一贯的鄙视态度。

这里面也有切西瓜,你切的多了我就会少的顾虑。

传统的骑兵军官们,对于维护自己的利益,是非常非常上心的。

而同样支持使用火器,但在军中地位极为尴尬的平安、盛庸,此时已经被派往了北地,训练塞王们献还的三护卫,所以柳升环视一圈,竟是有些孤立无援了起来。

不过好在,这时候魏国公徐辉祖,却是站出来帮他说了话。

“火器能不能单独成军,税卒卫现在的表现还不好说,毕竟他们也没有装备新式的火绳铳和青铜炮,陛下不妨把兵仗局制造出来的这一批火器送到前线去试一试。”

“粮食都运不上去,火器怎么运上去?”朱能也看了陈瑄的战报,自然晓得如今江南的运输条件是何等的拉胯。

徐辉祖解释道:“粮食袋子是因为怕水所以没法人抬手提,而且粮食所需数量太多,运的少了就是杯水车薪。可这些火器数量不算多,且放在箱子里盖上雨布,总是能运输的……一个箱子估计就能放几十支火绳铳,组织一队人马,怎么都能走过苏州府不好走的路运到前线去,最多运的慢一点嘛。”

朱棣若有所思道:“国师在常州府雷厉风行,倒是给江南的行动立下了稳固的大后方,这时候不好走的,不过是苏州府内京杭大运河的中段罢了……”

“你们的顾虑,朕能理解。”

思考了片刻,朱棣下了决定。

“可新型火器总该是要实战的,就依着魏国公的意思吧,组织人手送一批到前线,几十个、一百多个大箱子的事情。”

“柳佥事。”

被点名的柳升连忙应道:“臣在。”

朱棣嘱咐道:“你带着朕的旨意,从兵仗局调拨这段时间制作出来的全部火铳和几门小炮,先给江南平乱前线运过去,到了浒墅关看具体情况,若是雨小了或者停了,那么能运就运;若是依旧大雨连绵,就帮着运粮食也可以。”

“臣遵旨!”

就在这时,郑和忽然带着一份奏折回来了。

“陛下,国师有奏。”

朱棣匆匆展开,旋即有些费解。

“要兵仗局的大批工匠,走长江水道再从海路到松江府?除此之外,还要携带一批火药?”

“国师要干什么?”

不过虽然心头疑惑,但朱棣依旧保持了对姜星火的信任,更改了他的命令。

“柳佥事,你带着火绳铳和青铜火炮跟着兵仗局的工匠一道去松江吧,国师说他有办法打通大黄浦和吴淞江,继而走水路把物资运到前线。”

柳升躬身请求道:“不过臣想请陛下允许,带上一些精研炮术的军校生一同前往。”

“自然可以。”

于是,柳升与兵仗局的大批工匠,以及徐景昌、朱勇、张安世等军校生,带着好几船火药,在郑和的护送下,就这么踏上了新的征程。

姜星火却是不知道,自己在宴请松江府本地士绅前抽空写的奏折,本来只是为了摇点人来帮忙,却一下子摇来这么多的援军。

事实上,这也是火药与火器,第一次将要具体事件中发挥出足以令朝野感到触动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