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工业(第2/2页)

听到王安石这个名字,朱棣一阵脑壳疼。

今天怎么就绕不开这个作古了不知道多少年的“拗相公”了呢?

这里便是要说一个在场之人都清楚的问题。

王安石与司马光关于国家财富的争论在于,王安石主张“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而司马光主张“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乍一看,司马光这什么花岗岩脑袋一样的守旧派?天下的财富怎么可能是固定的呢?

但这便是要说,在宋朝,经济情况也不是相同的。

相反,北宋与南宋的经济情况差距相当之大。

在北宋王安石的年代,国家虽然大力发展了商业,但主体还是以农业为主,而农业税以及对应的人头税,当然是固定的。

而王安石的这套主张,跟姜星火的理论还不一样。

王安石的“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指的是通过更化变法,把中间阶层,也就是官吏贪墨的部分,尽量收拢到国家手里,换言之,就是在朝廷的专卖权上来搞。

还是利用封建国家的公权力来谋取财富,跟汉武帝盐铁专营,把那些收不上来钱给重新收上来,没有太大区别。

这便是蹇义没有听过《国运论》相关几卷的问题所在了。

而就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朱高煦此时竟然开口了!

朱高煦侃侃而谈,只是简单地几句话,概括了一下姜星火所传授他的《国运论》的相关内容,就把蹇义的疑惑解释的一清二楚。

“竟然是做大西瓜吗?听起来倒也不是没有可行性”

蹇义微微蹙眉,但最终接受了这个说法。

毕竟,虽然蹇义不是夏原吉那样专攻经济之道的官僚,但既然是六部尚书之首,这些东西还是略懂的。

而许久不见的二皇子朱高煦,上来就给六部尚书来个“小刀剌屁股,开了大眼”,与入狱之前截然不同的表现,更是让几位不知内情的尚书啧啧称奇。

坐在椅子上的朱高炽,笑容温和地回首看了自家的二弟一眼。

而就是这一眼,朱高炽却马上发现了这个许久不见的弟弟,确实变得不一样了。

朱高煦的锋芒,收敛了许多,没有那副“父皇老大、我老二、天老三”的架势了。

“既然诸位尚书没有意见,那就进入到最后一个话题吧。”道衍开口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