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章 反其道而行(第3/3页)

谁要这么说,他们就认为对方是跟王安石一边的。

弄得保守派内部是很伤和气啊!

宰相们不得不出面,来解决内部问题。

政事堂。

“既然对面不服,那不如就交给公检法来审理,让他们心服口服,如此拖下去,也不是个事啊!”

赵抃言道。

“倘若这么做,那将置御史台于何地?”

文彦博当即驳斥道:“就算我答应,台谏的其他官员也不会答应的。”

赵抃直接看向司马光,“君实,你难道就没话说吗?”

司法改革是你搞出来,你自己都不支持,那这公检法岂不是会成笑话。

富弼也看向司马光。

司马光很是为难地瞧了眼赵抃,沉默少许,才开口道:“我也觉得此案不适合公检法来审理,因为公检法只能判定,那些涉事官员是否违法,而无法去追究元凶的责任,他们可以让那些小官小吏出来顶罪,而由御史台来审的话,可以追根溯源,一劳永逸。”

他认为既然最初没有交给公检法,现在再来移交,反而会制造出更多问题来,引发更多人不满,只能走到底,因为让御史台来审理,是没有任何问题。

赵抃道:“也可以由公检法审理之后,我们再借此跟官家讨论发运使的责任。”

先司法定罪,再讨论行政问责,拆开来算。

文彦博道:“何必多此一举。”

赵抃见文彦博的态度是如此坚决,又见富弼他们都默不作声,自也不便再说什么。

……

不过御史台也不是吃素的,他们非常清楚,要想将薛向定罪,关键还是打动皇帝。

对此,他们也有杀手锏。

御史们纷纷上奏,并且提供相应证据,恳请皇帝批准调查内藏库的账目。

可见他们是知道一些发运司与皇帝的勾当。

一旦此事曝光,发运司更会被百官唾弃,你们就只是皇帝的爪牙。

赵顼见情况不对,又赶紧密召张斐入宫。

“陛下,我已经想到了应对之策。”

“是吗?”

赵顼不禁是喜出望外,“快说,你有何良策?”

张斐道:“前些天,记得我提过一句,即便陛下支持王学士,但他们也有可能通过检察院进行起诉。”

赵顼点点头,“要是他们这么做的话,我们的计划可能会满盘皆输啊!”

张斐道:“陛下可有反过来想过?”

“反过来想?”

赵顼不明所以。

张斐点点头,“假设陛下支持御史台的判决,王学士同样也可以通过检察院去起诉御史台。”

赵顼眨了眨眼,“但是朕了解文公,若不是十拿九稳,他不会这么坚决的。难不成这官司,你还能打赢?”

“目前来说,只能说有机会。”

张斐道:“但是需要陛下马上派人,去江南那边,查清楚是那些人支持这一百来人上京告状,其背后又有什么目的。根据御史台的堂供来看,这些证人的背后一定有人,只要找到这些人,我就能够保住王学士和发运使。”

赵顼点点头,道:“但是那笔钱……?”

张斐道:“关于这一点,我也有应对之策,陛下在熙河那边不还有一百多万贯吗?”

赵顼听罢,大脑是一阵晕眩。

你……你想干什么?

张斐道:“如果对方拿出证据来,那我们可这一笔账算在熙河开边,那边的账目本就是有问题的,只是他们查不到而已,如今将这一笔账算进去,刚好补足这些问题,甚至还可以多算一些。

到时他们知道原来这一笔全部用于熙河开边,并且陛下还往里面搭了几十万贯,这必然会让他们哑口无言。”

赵顼心都在滴血,这都已经吞到肚子里面的肉,全都得给吐出来,是心有不甘啊!

张斐劝说道:“陛下,就算今日不这么做,他日陛下也肯定会将这钱投入到战事中去,而且如今这么做的话,还能够减轻西北财政负担,为将来消灭西夏打下基础。”

“你说的也是,这钱到底也都得用到那边去。”

赵顼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一丝丝哽咽,又问道:“但是朕也想知道东南六路的具体情况,朕也不希望他们在那边胡来。”

张斐道:“要解决这一点,最好的方式,还是采取听证会。”

“好!”

赵顼立刻道:“这听证会好啊!在听证会上,朕能够清楚知道,政策到底执行的怎么样。”

张斐道:“如今最为关键的就是时间问题,我们在那边还有些人,但快马去通知他们进行调查,至少也需要一个月。陛下现在还得再拖些一些时日,实在不行,再跟王学士说明一切,先让御史台判决,静待他们攻击发运使和王学士。”

赵顼突然想起什么,“朕如何说服先生?”

判王安石输,王安石不得原地爆炸。

赵顼心里也有些虚啊!

张斐笑道:“只能如实告知,就将那笔账的事告知王学士,如果他们从检察院起诉,并且抖出此事,这对陛下是非常不利的。”

赵顼稍稍点头,“也只能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