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九章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第2/4页)

……

而那边保守派在得到极大的鼓舞后,打算趁胜追击,赶紧将在各地推广公检法,以此来抗衡新法。

但他们深知司马光的性格,磨磨蹭蹭,于是又托刘述、齐恢来游说司马光。

“不行。”

司马光果断拒绝道:“司法改革可不同于其它改革,一定得按部就班,有道是,这欲速则不达啊!”

齐恢讪讪道:“但是许多人认为,司马学士的按部就班,完全是依赖张三个人的能力,可张三到底也只是一个人,他分身乏术,总不能每个地方都等着他去推广公检法吧。”

旁边的文彦博、富弼默契地对视一眼,心里是恍然大悟。

推广公检法只是其次,关键是要边缘化张斐。

其实他们心里一直都非常清楚,那些人之所以支持司法改革,目的就是要对付王安石,不代表他们都认同司法改革的理念,尤其是张斐的理念,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司法改革被张斐控制着,也不愿意让司法改革与张斐捆绑在一起。

如果全面推广司法改革,那张斐就不过是一个庭长,随时可以撤换的,不会影响到整个司法改革。

“这是谁说得。”

司马光恼羞成怒道:“最初我可是派范存仁和苏轼前往登州、扬州推行公检法,张三去河中府,那都是事出突然,怎么落在他们嘴里,就成了依赖张三,真是可笑至极。”

刘述道:“可是司马学士给予范存仁、苏轼的支持,是远不及给予张三的支持。”

他们是早去,但他们一定动静都没有,可当张斐去到河中府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河中府。

司马光神情一滞,扪心自问了一番,又解释道:“我可是一碗水端平,之所以范存入和苏轼那边进展缓慢,可能是因为张三比他们更懂得公检法的理念和规则。由此可见,如果让一些不懂之人去推广,那只会被王介甫逐个击破,到时得不偿失。”

刘述还欲再说,富弼突然点头道:“确实!这方面的确是人才匮乏,我们还得加紧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我看可以挑选一些年富力强、道德上佳的年轻官员去往河中府学习,为将来后发制人做好准备。”

司马光愣了下,“后发制人?”

富弼点点头道:“以王介甫的个性,他绝对会马不停蹄的在全国推行新法,而不会等着公检法,但是他的新法,一定会出问题,等出了问题,我们再派推行公检法去解决问题,如此既收获民心,又能让官家知道,新法的弊病所在。”

刘述、齐恢眼中一亮,是齐齐点头。

“富公言之有理。”

“还是富公深谋远虑。”

……

之前他们一直怀疑司法改革,这也是原因之一,因为司法改革能很好帮助新法得以执行,可新法若是获得成功,那证明他们就是错的。

故此不能让司法改革和新法同时去,得错开,如此才能暴露出新法的弊病,突显司法改革的优势。

这都是打压革新派的理由。

司马光瞧了眼刘述、齐恢,点点头道:“就依富公之言,我们再挑选一批年轻官员去河中府学习公检法。”

几人又开始就培养人才,进行讨论,张三这个话题就糊弄了过去。

放衙后,司马光、文彦博、富弼慢悠悠地往城外走去。

文彦博见司马光垂首不语,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不免问道:“君实,你在想什么?”

“他们这是不信任张三啊!”司马光突然感慨道。

保守派的反应,令他很是忧虑,他是打算提携张斐的,但是从大家态度来看,这估计很难,张斐才刚刚否定禁令,立下大功,就已经有人在考虑,要将张斐边缘化,不能让他得势。

可见在保守派内部看来,张斐从来就不是自己人,甚至更像似敌人。

这令他就很为难。

文彦博道:“任何改革变法都会得罪人,其实朝中很多官员更不喜司法改革,目前张三已经将人得罪,是难以服众,你得及早另做打算,我看那苏子由就不错。”

司马光立刻道:“这如何能行,那张三岂不是成了替罪羔羊。”

文彦博道:“但是张三是不可能赢得他们的支持,随着公检法推行开来,若你还想政令通达,就必须安排一个能否服众之人主持公检法,否则的话,这定会引人群起攻之,于大局不利。”

朝中还是讲究德高望重,张斐的那套理念,是不可能赢得朝中大臣的信服,即便张斐说得再有道理,他们也不会认同的,因为这会伤害到他们的利益。

文彦博认为,一味推张斐上位,那只会令保守派内部分裂。

若以大局着想,就还得做好抛弃他的准备。

司马光摆摆手道:“这可不行,当初是我逼着张三来接手的,不能说他完成任务,我就找人换了他。”

文彦博道:“但他只是个将才,可管一地,可冲锋陷阵,而非帅才,管不了全国。”

“呵呵!”

富弼突然抚须笑了起来。

司马光问道:“富公何故发笑?”

富弼笑道:“我看你们是有些自作多情,张三那小子未必想跟你们一边,他可是一代宗师啊。”

他看得比较透彻,张斐可从未将自己与保守派绑定,他只是跟司马光的关系不错,跟其他人,他都是保持距离的,从未刻意去笼络他们,同时跟王安石的关系也非常不错,并且皇帝都很看好他,要知道目前全国就一个大庭长,京城可都没有大庭长。

你们说边缘就边缘。

文彦博稍稍点头,心想,富公言之有理,张三对于我们而言,只有支持,或者不支持,我们也不一定能够使唤得动。

……

正当他们两派还在围绕着这个判决进行布局之时,那河中府早已经翻过这一页,正在开启新的一番厮杀。

虽然这河中府并没有京城那么多权贵,但河中府却有着一个庞大的地头蛇群体,也就是那些扎根于民间的吏。

因为这北宋的官员的待遇实在是太好了,政治风险又非常低,而且他们也就三年任期,到期就得调走,如果不是那种背负皇命的官员,如转运使,宣抚使这一类的,正常调任的官员多半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那么是谁在管事,其实就是那些吏。

所以北宋的吏是非常厉害的,甚至可以说他们掌控着地方州县的一切。

官员就只下达命令,执行方面,全都得依靠这些吏。

而此次皇家警察出击,主要就是打击这些小官小吏的势力,这其实也算是河中府第二难啃的一块骨头。

最难啃的当然是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