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燕王扫北(第2/2页)

最终张辅调回北平,到通州卫做指挥同知。

算是降级了。

至于现在,他就是顺便替朱棣来请杨丰去会和的。

燕王已经正式接旨,率领北平都指挥使司,北平行都指挥使司或者也可以叫大宁都司,山西行都司三处三万骑兵进军草原。

虽然数量不算多,但却全都是完成改革的。

也就是以驼城为核心。

大量的骆驼驮着物资伴随,一旦遭遇敌人,立刻以驼城建立基地,放出骑兵和敌人交战,敌人如果进攻就以驼城防御。这已经成为目前北方各军的主要战术,相当于在草原上以移动的堡垒向前,过去深入草原需要动员大量步兵和民夫,否则无法确保运输线安全。但现在有了这套战术可以最大限度脱离步兵和后勤,毕竟骑兵和驼城可以伴随移动,而那些骆驼携带的物资,足以支撑一场可以说大规模战役。

一头骆驼可以携带四百斤左右的物资。

而且不需要额外携带饲料。

当然,也需要携带些以防万一,但临行前可以喂足了。

在草原上可以吃草。

它们不存在被截断运输线的问题。

就算敌人试图在草原上堵截,能够伴随骑兵以相同速度移动的骆驼也可以迅速撤回。

当然,得专门养骆驼。

所以现在的大明,骆驼正在成为仅次于战马的重要物资,不仅仅是各处牧场在大量饲养,还从西域的那些羁縻卫大量购买,尤其是哈密的忠顺王那里。至于他手中的骆驼,则绝大多数都是做中间商,从目前的瓦剌还有蒙古大汗那里交换来的,原本历史上他就是被鬼力赤毒死。

“可以,之前会宁卫的人,就借去割麦子,这些垦荒队自己也种了一部分麦子,不过会宁卫都是分户,没法这样协作。”

杨丰说道。

这东西当然能割麦子。

但无论割麦子还是大豆,都需要协做才行,一台收割机虽然只需要一个人驾驭,但后面辅助的,运输的却得好几个人,而且都是壮劳力。会宁卫的军户都是分户劳作,一家也就几口人,真正能干活的无非夫妻俩,最多加上父母,他们既没有那么多配套的车辆也没有足够人手。

除非几家合作。

但麦收时候都争分夺秒,那么先收谁家的?

这还是军户,本来就有一定的协作基础,换成自耕农们,那就更别指望他们能用了。

大农业得协作。

“你这种田就跟排兵布阵一样啊!”

张辅说道。

此刻的辽阔平原上,一台台这样的收割机,正在缓慢移动着,一辆辆运输的马车也在不断往返,真就像战场上的战车。一个个收割组的垦荒队员互相配合,也像战场上的士兵,后方那些晒场上,则是正在忙碌的女人们。再远处的居住区,运送水和饭菜的车也在驶向这边,甚至树荫下还有专门看管小孩的,一张张吊床里面婴儿们躺着。

一个垦荒队就是一个整体。

每一个队员都是这个整体的一份子。

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这对于小农时代的人们来说,绝对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差不多,不仅仅是农业,工业也一样,协作才是未来。”

杨丰说道。

“协作也能最快变成军队吧?”

张辅说道。

“呵呵!”

杨丰惟有呵呵。

当然,这种事情大家都懂。

毕竟明军的卫所制,也算是初级的协作了,一个卫所里面种田的,打仗的,制作武器的,治病的,甚至教书的经商的,同样也是分工协作,只不过种田的的确是各自种各自,但如果是修水利之类,也是由军官带领以军事化组织来完成。

而杨丰这些年建设的工厂,垦荒队这些,用协作完成初步纪律化,一旦有需要当然也随时可以征兵。

不过好在他都是在会宁之类偏远地区搞这些。

威胁有限。

“你回去告诉燕王,他就算出兵也得过完年,到时候我会去开平或者直接去捕鱼儿海与他会和。”

杨丰说道。

他现在可没兴趣去北平。

朱棣出兵得做好充足准备,而且得挑好时候。

通常都是过完年,也就是即将开春前,因为开春之后游牧部落就分散开放牧去了,而更早的冬天那时候冰天雪地,明军自己也受不了,只有这个窗口期,属于气候稍微暖和,而且牧民还没散开,那么直捣几个主要的越冬牧场就行。

捕鱼儿海就是这里面可以说最大的一个。

呼伦贝尔大草原嘛!

虽然也是零下三十度,但终究比库伦强点。

在失去了漠南草原后,也就那里能当越冬地。

张辅也没多说什么,继续欣赏着半机械化收割的场面。

他紧接着离开会宁。

虽然他的新职位是通州卫指挥同知,但通州卫作为北平都司所属,当然也在这次调兵中,所以他回去就任后紧接着就会率领通州卫的骑兵,加入到燕王的扫北中。而杨丰继续在会宁完成他的收获,整个垦荒区的五万亩大豆,在冬天到来前,全部完成收获并运输到了会宁城的仓库。接下来需要的是等着漫长的冬天过去,然后装船沿着松花江顺流直下,而在这边向鲸海卫运输的同时,从南方起航的海船也会同样驶往这座可以说目前大明最北端的城市。

在那里完成转运。

最终在明年冬天到达江南。

当然,这些就不用杨丰管了,他在腊月就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