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节 情义男儿,公私兼顾(第2/2页)

冯紫英在天津卫逗留了两日。

见了提前邀约而来的江南商人代表。

南下之事自然是不可能提的,但是询问一下江南的情况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像翁家、许家、童家、杜家、何家等代表都悄然抵达天津卫,这就是冯紫英的威势。

如果说以前只是通过开海之略结下的香火缘,但到后来交道日深,北地开海,海通银庄,再加上东番垦殖,盐业合作,这些经济事务,冯紫英虽然从未担任过户部、工部这些官员,但是却始终若有若无的存在于其中,这些商贾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自然明白冯紫英的影响力。

冯紫英并没有和这些商人代表谈太深,只是询问了各家目前在各地的生意情况,也询问了目前地方官府与他们的关系。

这看起来也很正常,但对冯紫英来说,他需要评估日后一旦大军从海上经长江进入江南腹地之后,会遭遇一个什么样的情形。

毕竟江南地方官府目前还是受南京方面控制和影响的,这两年间凡是不服南京的,基本上都被调换或者辞官隐遁了,而商贾们和地方官府的关系是无法斩断的,这一点也可以通过他们来了解和试探。

从这些商人代表那里获得的情况是最直观的,再结合龙禁尉和其他渠道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基本上判断比如在江南某一府州登陆,或者亮明旗号,地方官府和士绅会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愿不愿意在后勤粮草物资上予以支持。

就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还是比较混乱,可能会有几种情况。

最有可能的一种情况就是默不作声,但是也不愿意亮明态度,除非朝廷大军表现出极为强势的势头。

还有一种就是支持和呼应,这种情况可能就是那种一直支持朝廷但原来不能表明态度的,这种情况也不会少。

还有一种就是南京或者江南三镇的死忠,这种情况比较少,多半是江南三镇驻军所在,或者就是金陵本身所在。

有了这样一个底儿,冯紫英心里也踏实许多,在义忠亲王入继大统前提不变的情形下,江南三镇的地方士绅民众基础其实比想象的还要差,这对于南下突袭登陆极为有利,哪怕少带甚至不带辎重粮草,遭遇困难也能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