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第2/3页)

狄思科问:“这些人是真的需要这些产品才花钱么?”

狄嘀嘀用手指头缠着连帽衫的棉绳,噘着嘴不说话了。

“即使他们真的需要这些产品,你拉来的那几个人,能赚到一万块么?”

“赚不到吧,”狄嘀嘀在心里顺了一下她的人脉,估计顶多能找来十个人花钱,“可能有四五千块钱。”

“你大伯母和三伯母跟奶奶介绍项目的时候,是怎么说的?投资一百块能赚多少?”

“一两百万呢!”

“那你能赚到一两百万吗?”

狄嘀嘀摇头,“那大伯母和三伯母在骗我们呀?”

“如果你能拉来2500人当分销商,确实可以赚到一百万。但你能吗?”

“……”

“她们自己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赚到一百万,却用它当做噱头吸引投资者,跟虚假宣传差不多。”狄思科在俩小崽头上摸了摸说,“你俩现在已经是大孩子了,不能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得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做这件事值不值当。仁义礼智信,信用比金子还宝贵,不能随意挥霍啊!连你们都觉得大伯母和三伯母在骗你们,那你觉得奶奶和舅奶会怎么想?”

“那奶奶还买了呢!”

“如果换成是你去推销,你猜二伯四伯小姑会不会从你这里买产品?”

“会吧。”

“明知道宣传语不靠谱,还肯花钱买产品,他们掏钱的理由跟奶奶是一样的,”狄思科在她脑门上弹了一下说,“你自己想想吧。”

狄嘀嘀抿着嘴想了一会儿,唉声叹气道:“还不如直接跟二伯他们要四百块钱呢!反正那些刷碗的和擦脸的,他们也用不上。”

于童回屋的时候,手里也提着两袋子化妆品,狄思科一看到外包装就扶额问:“你从哪里买的啊?大嫂和三嫂还没走呢?”

“刚离开。”于童将两份1099放在桌子上,“明天拿到公司去,正好当成劳动节福利发给员工。”

反正都要花钱,支持一下嫂子们的事业也挺好。

瞧见两个孩子蔫头耷脑的,于童转移话题问:“你们公司不是开职代会了么,怎么样,职工医院的问题解决没有?”

“没有。”狄思科摇头说,“职工不让卖医院,而且区里也不太赞成将医院从腾飞剥离。”

“那你们腾飞直接把医院交给区里行不行啊?”于童问。

“肯定不行呀!腾飞公司不是区管单位,职工医院的地皮、楼房、设备全是机械工业部的产业,不可能把医院免费给区里使用,当然,如果区里另外划拨一块地皮跟腾飞置换,也许会有商谈的余地。”

“那你们就跟区里商量一下呗,转给区里以后,还能享受区里拨款补贴。”

于童最近常听狄思科讲职工医院的问题,对此已经有了一定了解。

考虑到医疗保险对员工的重要性和吸引力,于童也打算给公司员工交社保了。

以前私营公司不给职工上社保,医疗补贴之类的都算在工资里。

缴纳社会保险以后,员工工资必然会降低一部分,但大多数员工还是愿意降薪参保的。

狄思科琢磨片刻,还是摇摇头:“我们区的医疗水平也是很薄弱的,全区只有一家三甲医院,放到市里仍然没有竞争力。区里接手腾飞的职工医院,同样无法保证一定不亏损,很大可能会给区财政增加负担,徐区长不能同意。”

“那你们打算怎么办?拖着吗?”

时下很多单位都这样,没办法就拖着,留给下一任班子解决。

“我想找一家知名医院合作,不过,我以前跟医疗口没打过交道,咱唯一的人脉就是于暄了。”

于童撇嘴,“于暄还是个实习生呢,能否顺利留在医院都不好说,哪能帮你递话!”

狄思科心想,指望于暄当然是不可能的,想要促成两家医院的合作,还是得走上层路线。

*

腾飞的领导层里,其实也算卧虎藏龙。

听说汪大海的爱人就是中医院的院长助理,只不过汪大海上礼拜去深圳出差了。

腾飞在深圳筹备的VCD分厂即将投产,汪大海亲自带着人去分厂坐镇,一时半会儿回不了北京。

工会主席栾海霞也有个亲戚在宣武医院当科室主任。

狄思科请栾主席去问问亲戚,是否乐意帮忙,就开车回了老东家经贸部。

如今的崔副司长,曾经的翻译室崔组长,在办公室里见到他便打趣说:“哎呦,这不是狄总经理嘛,现在狄总可是中央台的大明星了!”

“哈哈,您是不是已经看过我们腾飞的纪录片了?”狄思科笑着问。

“看了呀,一集不落地看了!”崔副司长给他竖个大拇指,“你们可真是不容易!挺厉害的!”

中央台最近在播一部名叫《绝处逢生》的纪录片。

一共五集,现在已经播到第三集了。

介绍的就是腾飞公司的改革过程。

从七二九厂到腾飞厂,再到如今的腾飞电子科技公司,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纪录片拍得特别真实,尤其是腾飞公司改革的这一部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崔副司长虽然没在企业工作过,但她当了那么多年高翻,与国企改革相关的新闻,听得太多了。

纪录片里记录的腾飞公司领导层下达的指令看似轻松,其实是举重若轻,他们作出的每一个决定都不简单,并且充满了智慧。

在腾飞传呼机已经打开市场,即将迎来销售爆发期的时候,腾飞能看到企业短板,增加科技投入,适时开辟新的业务板块,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决定。

只凭这一个决定,就超过了大部分故步自封的企业领导。

借着这部纪录片,观众也第一次见识到了中央台拍卖黄金段位广告位的经过。

虽然有部分删减,但不难看出当时的竞争格外激烈。

尤其是狄思科在竞标结束前的最后十秒,飞奔着将标书投入箱子里的镜头,被电视台拿出来反复播放,不但做成了纪录片的预告片,还被单独放进了宣传片,几乎每晚都要播放一遍。

他在最后一分钟做出的投标决定,也被很多业内人士称作“价值八千万的黄金决策”。

一部纪录片向观众展示了腾飞的许多改革细节。

腾飞公司的几位领导,尤其是马援朝和狄思科,能力和眼光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也再次进入了组织的视野。

上个礼拜,部里有一位领导听说她曾是狄思科的上级,还跟她打听过狄思科的情况。

想到这里,崔副司长问:“你去腾飞多长时间了?”

“再有四个月就满两年了。”

崔副司长嗯了一声,便自然地转移话题,问起了那个汤姆森公司,他们想要腾飞商标入股,真的是打着雪藏腾飞的主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