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第2/3页)

葛磊:“……”

自己的照片即将登上言情小说封面,狄思科需要回家知会媳妇一声。

他为录音带封面和写真集拍摄的照片,都由于童保管着,还得让她从中挑选一张合适的交给葛磊。

“他的作品讲的是什么内容?”于童提醒,“如果男主是以你为原型的,就必须要保证男主角没有不当言行。否则读者将你的脸代入到男主角身上,也会影响你本人的形象。”

“连他媳妇都被瞒着呢,我更得替他保密了!”狄思科很讲义气地说,“那本小说我已经看过了,没啥不当言行。再说了,我跟他提前讲好了条件,要是有人问起来,就说那照片是他盗用的!”

演员明星肖像被盗用的例子可太多了,文化衫、鞋盒子、化肥袋子,都有可能印上一个大明星的头像。

他的照片被言情小说盗用也不算什么。

于童暗道,这俩人不愧是发小儿,脑回路都跟正常人不一样。

“那你总得告诉我男主角的大致形象吧?不然我怎么帮你选照片?”

狄思科蹲在床边,专心看闺女表演翻身,随口说:“他是以我为原型写的小说,你找一张最帅的照片就成!”

于童:“……”

瞧见床头柜上那两把金光闪闪的拨浪鼓,狄思科拿起来摇了摇说:“这玩意儿挺沉啊,不像是铜的,是镀金的吗?谁买的?”

“王生送的,不是铜的也不是镀金的,24k黄金镶钻的。”

狄思科皱眉问:“怎么送了这么贵重的东西?”

衬得他每月给孩子存的10克金片片都不值钱了。

“除了这两只拨浪鼓,王生还把房子也送来了,咱妈说既然是送给小姨的,那就不要白不要。你要是不要,就放在我名下。房子地段挺好的,距离咱家不远,是一套五进四合院。”

于童觉得不能按照婆婆的想法先斩后奏,房子的事还是得提前跟二狗子说一声。

闻言,狄思科摆弄着那两只超豪华拨浪鼓,没言语。

用拨浪鼓在闺女眼前晃了两下,感觉这玩意儿中看不中用,声音没有普通的拨浪鼓好听。

隔了好半晌,他才叹口气说:“那就先放在你的名下吧。”

他对王生送的房子没什么感觉,但是那两只奢侈品拨浪鼓,着实刺激到他了。

他啥时候能如此阔绰地给自家娃买东西啊?

还是得努力上班赚钱呀!

*

天津的展销会结束以后,因着有了一家主动送上门的经销商。

克拉拉开始准备开拓周边及南方几个重要城市的市场。

广州、上海、成都,都是说方言的城市,公司想让狄思科带人去这几个城市拓展业务。

狄思科当时没同意,他帮忙在北京天津跑跑也就算了,要是去了南方,少说要耗费几个月才能回来。

这期间焦虹肯定能复工了,那他在外奔波几个月打下的江山,就是纯纯给人做嫁衣呀!

他当天就去焦虹家里,探望了这位病号。

“焦经理,我看您已经恢复得挺不错了,啥时候能复工上班啊?”狄思科笑着说,“大家都盼着您赶紧回去呢!”

焦妈妈一边给他递水果,一边抢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我家焦虹伤得那么重,少说也要休满三个月的。”

焦虹是在单位受伤的,她休养身体这段时间工资照常发放。

不用上班还有工资拿,当然要在家多休养了。

焦虹的伤口已经愈合了,但毕竟被捅了一刀,她怕经常坐着会影响疤痕恢复,所以,只要能站着就绝不坐着。

她遭了这么大的罪,要是不能从刘国忠两口子身上扒下一层皮来,非得被怄死不可!

“工作的事,先不着急,你看我最近瘦的,还得再养养呢。”焦虹将自己的手腕子伸出来给他看。

狄思科知道她还在为赔偿款,跟刘国忠两口子扯皮。

得不到补偿,她不会返岗上班。

但刘国忠的收入是有数的,除非把那套集资房卖了,否则根本不可能给她两万块。

刘国忠的儿子不满十四岁,即使走法律程序,也不可能让刘国忠赔两万。

“焦经理,合资公司的工资和提成也不低,像你这样的副经理,干几个月就把那点赔偿款赚回来了。你与其跟刘国忠死磕,还不如早点返岗上班呢!”

焦妈妈不赞同道:“赔偿是赔偿,跟工资能一样吗?”

合资公司提成高,工作也辛苦,要是能轻轻松松拿到两万块,谁愿意起早贪黑地工作啊?

这笔钱本来就是他们应该赔的!

“阿姨,合资公司副总的岗位有不少人盯着呢,焦经理要是长时间不去上班,领导很可能会找人接替焦经理的位置。”

焦妈妈乐道:“现在不是有你替焦虹的班吗,有狄经理在,谁也拿不走这个副总的位置,我们是一百二十个放心的。”

狄思科:“……”

克拉拉已经给他开出了三室一厅的条件,要是再被人用金项圈、金拨浪鼓刺激几次,他兴许就答应留在合资公司了。

到时候第一个拿走您闺女副总位置的人,就是您信任的狄经理啊!

*

据说懒人能推动科技进步,狄思科觉得他也差不离了。

焦虹不复工,他就得继续在销售部盯着,但他实在不想扔下媳妇和孩子,去南方拓展市场。

所以,他就开始琢磨,不用离开北京,又能拓展业务的办法。

在这方面,他觉得自家二嫂钟晓莎应该很有经验。

中唱的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大城市有分公司,中小城市有自己的唱片供应站。

连一些小县城都有他们的代理商和经销商。

狄思科想跟自家二嫂取取经。

“我这个唱片发行经理,放在其他公司就相当于销售经理,跟你们的工作内容差不多!”面对上门取经的小叔子,钟晓莎有什么说什么。

“当年我们有三个人,每人背着一背包的录音带去广州,挨家挨户给音像店推销录音带。每人每天都要推销几十家,我们的销售网络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

要不是在最初那几年吃足了苦头,她也不会年纪轻轻就被提拔为北京公司的发行经理。

狄思科问:“嫂子,你们当年没找经销商啊?”

“83年那会儿,刚改革开放几年啊,我们哪懂什么经销商代理商,全是靠着业务员挨家挨户做推销,才把市场打开的。”钟晓莎摇头笑道,“在各个城市设立唱片供应站已经是几年后的事情了。”

“那你们的唱片供应站是怎么设立起来的啊?”

“我们在各大城市都有分公司,供应站由分公司负责。”钟晓莎叹息道,“国营大公司的好处就是人多,随便把人撒出去,十天半个月就能成立一个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