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时节已转初春,但随夕阳西沉,暮寒依旧如刀。

野外官道尽头处,渐渐出现一队人马的影。数骑护着辆马车,向着前方一座矗立在黄沙地平落日处的孤城赶去。当这一行拍开城门入内,最后抵达目的地的大门前时,天已黑透。

夜风吹得门前的两盏灯笼左右摇摆,光影闪晃间,可见这座建筑有别于城中其他的普通民居,门庭威严。但这只是一个初印象。走得再近些,便能看到大门陈旧,两侧墙皮斑驳,几处乃至有剥落的痕迹。只是此间主人似乎对此不大在意,并未加以修缮。

这里便是甘凉道的威远郡守府。

近年左右算是太平,郡守府无事,天黑早早闭了门。领队是个四十多岁的汉子,顾不得掸去落于肩帽上的沙尘,翻身下马,健步登上台阶,拍开门低声问:“郡守可在?”

一个毛头小子探头出来,认出人,又迅速看了眼那辆停在门外的马车,喜笑颜开:“在!在!何将军把叶小娘子接来了?”

絮雨慢慢搓着袖下发僵的冰冷指尖。

隔着车厢,开门人那带着喜悦的话语声不断飘入她的耳中。

“……郡守说何将军你近日应当就能接回人了,再三地叮嘱小人,须得时刻留意门外动静。白天还好,这入了夜,就是老鸮也得打个盹啊,小人怕万一睡死听不到,这些天闭了眼睛也支着耳,熬了几宿没睡好觉,总算是把人给盼来了……”

这个门房似乎是个话痨,逮住机会便飞快地说个不停。

何晋很快折回:“小娘子,到了。”

他虽是个低阶的杂号游击将军,资历却极老,此地多彪悍勇武之人,对他也惟只仰望,但他此刻说话的语气却很恭敬。

这开门的小子名叫青头,原本是府里的小厮,机灵能干,因原来的门房年纪大了,最近他便自告替代前来守门。家主对这位叶小娘子极是看重,为她到来做了各种准备,状若迎接亲女,今夜看到何晋也是这样的态度,青头不禁更加好奇,睁大眼睛,想看到底是怎样的一位人物。

絮雨伸手推开车门。

青头一怔。

原来这叶小娘子作男子的装扮,发束青巾,穿一领灰扑扑的圆领窄袖袍,足蹬黑靴,下车时随手提着一副行囊。

看起来她应该长年是如此的装扮,早就习以为常,行路步伐轻稳,神态自若。

如果不是已经知道她的身份,青头乍见还以为来了位少年郎。回过神来,忙凑上去要接她的行囊,却见她朝自己一笑,点了点头,并未递来,继续前行,很快登上台阶,走进了大门。

威远郡守裴冀此刻正在书房里秉烛夜读,忽然得知人平安到来,终于放下了心。想她长途行路而来,旅途必定困顿,不便立刻见面,叫人告知贺氏,先安排客人休息。

贺氏是他侄儿生母崔氏早年从娘家带来的人。他已年过六旬,老妻去世多年,家中一应内事都交代给了贺氏。崔家高姓大族,贺氏自然干练,管这么一个人口简单的偏地郡守府,游刃有余。

絮雨被贺氏带去落脚的所在,洗去路上风尘之后,准备更衣去见此间主人,发现房中的一口衣箱旁已经放置了些女子的衣物。

显然,这是给她准备的。

知道客随主便的道理。絮雨搁下自己原本要穿的旧男衣,换上了。贺氏带着使女也来了,请她前去用饭,笑道:“外头风大,又冷,冻得人耳朵都要掉,小娘子远道跋涉而来,必定疲乏,今晚用了饭便早些休息。郡守命我转话,明日见面,也是不迟。”

她的衣着朴素,笑容亲切,但眼睛却很有神,暗藏几分精明的光。

“多谢尊长关爱,也有劳阿姆了。傍晚路上用过饭了,我也不累,若是裴公方便,我想早些拜见。”

贺氏不再劝阻,挑亮烛火,命跟来的侍女助她绾发,完毕,暗暗打量了眼面前的女子。

和刚到时的样子截然不同,她仿佛换了个人,一身襦裙,灯火之下,明丽映人。

听闻这女子无父无母,也不知是何来历,虽然多年前便随了收养她的阿公来过这里,贺氏也曾与她处过一段时日,知她极是懂事——记得当时大人不让出去,她便从早到晚整日只在屋中作画,手冻得生疮也不放笔。但那时,毕竟年幼,尚未定性,如今多年未再见面,也不知性情到底变得如何了。

非贺氏多心,而是婚姻并非小事,她私心疼爱少主人,故难免上心。今夜一番暗中观察,发现长大后的叶女无论是样貌,或教养、礼节,无一可挑剔之处。

非要寻个不是的地方出来,便是出身低了些。

不过,家主既然接纳,这便不是自己该考虑的事。她的年纪也大了,精力日渐不济,正盼着早日能有新的女主人,如今终于得偿所愿。

贺氏收回了目光,上前亲手替她理好半臂和束腰。屋外入夜风大寒凉,又绕肩为她围了一领厚绒帔子,最后才后退,躬身行了一礼,含笑恭敬地道:“请小娘子随我来。”

书房之中,一个须眉半白的清瘦老者正在向着烛火夜读,门外传来了脚步声,贺氏叩门称叶女前来拜见。

他眼一亮,立刻抬头放下书卷,正要起来,顿了顿,抬手又先抚平自己的须发,再正了正衣襟,最后坐直身体,肃容完毕,方开口命人入内。

这女娃虽然很快就要成自家人了,但现在还是客,又是多年没见面的后辈,不好叫她看到自己不修边幅的模样。

絮雨走了进去,朝端坐在对面座上的裴冀行礼,呼裴公,拜谢。

裴冀无女,早年有个独子,和裴冀胞弟神虎将军一样,叔侄二人相继战死在了那场国殇里,如今身边虽还有个视若亲儿的侄儿,名萧元,但却时常不在跟前。且侄儿性情沉敛,见面除了问安和公事,和他也无别的闲话。至于身边的部下和僚属,更不可能交心。在这种边远之地长年孤独久了,面前忽然多了如此一个花朵似的的女娃,方才想好的说辞全给丢在了后脑勺,笑意不觉爬上眼角,连连点头,叫她无须拘束。

“那年你跟阿公来此,我记得你只这么高——”

他抬手比了比桌案。

“一晃眼你竟也这么大了!时光不居啊,只见少年人迎风拔长,不觉自己白头,眼看已是变作朽木老骨了。”

或是有所感怀,欢喜之余,他又笑叹了一声。

絮雨望着面前之人。

若从外表看,很难想象,面前烛火中这位身着便服看起来颇为苍老的边地郡守,便是昔日那位曾挽狂澜于既倒的救世名臣裴冀裴宰相。

十六年前,当朝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叛乱,叛军势头之猛,令朝廷措手不及,先帝在景升太子的保护下仓皇出逃,京城随之陷落。正天崩地裂人心溃散时局危难之际,是当时已辞官隐居故地的前宰相裴冀站了出来,如中流砥柱,召合各方诸力,稳定人心,又亲赴战场调度指挥。他被先帝封为安国公,再度拜相,名望一时天下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