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江山如此多娇 (四)

几个皇帝和他们的文武百官们显然更想听游牧文明的事情。

后面的朝代还好,像是秦和汉,虽然与匈奴打了这么多年,但也不能拍胸脯说就很了解他们。

比如他们就想不通,为什么游牧民族就不能安心的学会种地,在土地上安安稳稳的定下来,非得到处抢掠。

在中原人看来,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不过既然仙画说留到后面再说,那他们也没辙。

“地理决定国家未来……”李世民沉吟了一下, 这倒也能说通。

就像是他在征战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兵家必夺之地,为什么必夺,因为它们要不就是交通要道,要不就能够出产极多的粮食或者资源,比如铁矿石。

如果能够拥有这些,那自然在先天上就有了优势。

钦天监里,李淳风也沉吟道: 难道是要讲山川脉理的风水堪舆之术?

李淳风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他虽然不像后世电视剧中演的那么神乎其神,但还真的是位道士,对占星和卜卦颇有研究。

此刻,他脑子里一直转着的是:是哪些地脉会影响华夏的国运?

【国土就像是国家的基因,与生俱来,很难改变。】

【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但我们依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改变地理,没办法一挥手就让沙漠变成良田,让高山变成坦途。】

【一个国家与生俱来的国土是什么样子,就注定了它的未来潜力。】

【他有大河大江,就会有冲积平原,就注定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他有海岸线,就注定能开展海上贸易;他有高山,就注定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他有沙漠,那可能沙漠地下就是价比黄金的石油。】

航拍的镜头掠过海岸线上忙碌的港口和丰收的麦田。

长着参天巨木的高山以及无边无垠的沙漠。

【如果一个国家能够拥有以上的全部,那他就具备了成为超级强国的基础条件。】

【纵观现今的大国,无一不是国土面积广阔。而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或许能够成为富国、强国,但很难成为能够左右世界格局的超级大国。】

【而且,国土大,也就拥有了战略纵深,万一要是打仗了还能分个前线和后方,有转移腾挪的空间。如果不是因为这点,咱们恐怕二战的时候早就亡国了。】

【很幸运的是,华夏拥有的广阔国土和多样地貌,让咱们拿到了超级大国的入场券。】

路小柒放了现今世界上一些强国的面积对比。

排在前三的,国土面积也是前三。

【咱们的国土纬度相差五十度,跨度非常广,而且大部分都是在温带,很利于种植农作物。这就能保证国民饿不死,大概率不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天幕上出现了全球维度分布图。

可以看到华夏横跨3度到53度,其中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中纬度地区,这也是最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纬度带。

世界上所有主要的农作物甚至是主要经济作物,都可以在华夏的国土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之地。

将领们深以为然: 这国土大小和打仗的关系可太大了。

万一前线战败了,如果没有后方的话,那就等于直接被灭了。有后方,即使敌人来势凶猛,那也能把时间拖久一点,说不定中途就能迎来转机。

更不用说国土大了之后的补结什么的了。

秦朝。

武将们想到的是秦灭六国。

最好搞定的就是像韩国这样的小国,而最不好搞定的就是面积广阔的楚国和赵国。

嬴政对于后世华夏的面积有点满意,也有点不满意。

作为始皇帝,他对这一片自己统一的土地总是有点特殊的情愫。

看到它后世面积变大,有点欣慰。

看到它居然只排在第三,又莫名的觉得不爽。

居然不是第一?

半晌,才轻哼一声,这一世,不一样了!唐朝。

李世民因为大唐的疆域也很广大,因此他很淡定,对排名倒没有什么纠结。

他皱起眉头,自己在心中寻思的是: 疆域太大了也有点不好。距离越远,越难掌控。所以才会出现像是高仙芝这样的事件。

后世仿佛有一种可以即时通讯的工具,他眼红得要命。北宋。

赵匡胤看了看北宋的疆域,又看了看仙画后世华

夏的疆域,同时还回想了一下唐朝和元朝的疆域,耷拉着脸,心情变得非分不美丽。

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他用御笔在舆图上重重的圈出燕云十六州。

仙画说得对。

地理决定潜力。

如果没有燕云十六州,哪来的优良马场?哪里的战略优势?

【还有,咱们的海岸线也挺长,还有着长江黄河的入海口,这个都是优良的港口,很适合开展贸易。这就能更好的发展经济。】

路小柒列出海岸线上的那些著名港口城市。如同一串珍珠,点缀在我们漫长的东部海岸线上,吞吐无数货物。

【咱们的矿产资源也都挺丰富,现在虽然不太够用,但最起码初期大发展的时候很少遇到卡脖子的事情。】

50年代的华夏,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但管着这摊子事的人却眉头紧锁: “石油这东西缺不了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哪个都离不开石油。

他问底下的人: 大庆有消息传来了吗?

国际上都认为华夏是“贫油国”,认为华夏的国土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大油田,正抬高了自己石油的价格等着华夏卑躬屈膝的拿钱去买。

但是华夏的地质学家们经过仔细的勘探后认为,东北肯定是有油田的。

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大庆。

大庆。

这片神奇的土地。

新中国建立前,美孚石油的人和日本人就在这片土地上逡巡,试图找到这里的石油资源,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新中国成立后——

一千米了,还是没有出油。一群穿着破棉袄的地质学家们和工人们围着简陋的油井,眉头紧缩。

还得再深一点,我们预计是一千五百米左右。

又是日以继夜的钻井。

终于,一股黑色的油状液体从井中喷了出来,直接喷到了几十米的高空。

“出油了!”

“真的有石油!”所有人都兴奋的抱在了一起。

后来,工人们才知道,这个

井的位置离当时日本勘探队打的井就一公里远。日本人打了一千米,没有石油流出来。

他们打了一千三百米。

就相差三百米的深度。

这黑乎乎的油是好东西?天幕下的百姓们猜测道。喷得好高!

你说,是不是老天爷也在保佑着咱们华夏?即使接受了一丁点儿的科学教育,但依然有人爱把这些事情归于玄学, 不然怎么那日本人死活没挖到,咱们华夏人一挖就挖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