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旅途

还是一张黑白照片。

背景虚化, 画面上只有一双紧紧相牵的手。男性的手掌大而宽厚,指节分明,虎口微张, 包绕着一只柔软纤细、绵软滑腻的年轻女子手掌。

女人的手腕柔美而盈润, 松松地套着一只古法银手镯,泛着岁月的痕迹。

这样一双手,交缠亲密,令人遐思。

没有半个字说“爱”,满纸满篇都是“爱”。

当这一张照片登上《江城日报》生活版块, 再配上舒婷的《至橡树》、吕雪的诗评,整个江城都轰动了。

这可是八十年代初, 相对保守的年代。

哪怕是夫妻, 也讲究“上床夫妻下床客”。

一张男女双手相牵的照片,一首情感热烈张扬的爱情诗,就像是一道闪电, 撕开这保守的时代面纱, 让羞于在公众场合谈“爱”的人们, 敢于说出藏在心中的言语。

【这双手、这首诗看得人心里美美的, 满满都是恋爱的味道。】

【心手相牵, 原来这就是爱!】

【手的主人是谁?女人的手好美啊, 那银手镯衬得皓腕如玉, 真的很有味道。男人的手看上去很有力量, 十足的安全感。】

【吕雪记者的评论写得真好, 夫妻之间就应该这样互相支持鼓励, 相互成就。没有谁必须做出牺牲, 男人也好、女人也罢, 一起带孩子、一起过日子、共同分担家务, 这才是最好的家庭模式。】

继1980年《庐山恋》上映之后,江城又掀起一场向往恋爱的浪漫。

大街小巷里,小情侣手牵着手压马路。厨房客厅里,小夫妻互敬互爱、柔情蜜意。社会风气也似乎变好,空气里都弥散着爱的气息。

上门帮南风公司装电话的邮电局工作人员再没有先前的冷眼与嘲讽,反而笑着送上祝福:“等我们邮电局能装家庭电话了,向同志再来办业务啊。这样你们这对恩爱夫妻哪怕一个在家里、一个在单位,也能互诉衷肠了。”

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向北与南风的感情更加甜蜜。

入夜,凉风拂动窗帘,轻纱微摆,与那对缠绵的人儿相应和。

陶南风感觉自己像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中起伏荡漾。粘稠的麝香气息弥散开来,将两人联成一个整体,再也无法分开。

等到一切平静下来,向北轻抚妻子披散在枕边的长发,温柔地吻上她的额角,声音微微有些暗哑:“爱你。”

陶南风轻轻一笑,抬头对上他深邃的眼眸:“全江城都知道我们是恩爱夫妻,这恩爱秀得好。”

月光从窗帘的缝隙间漏了进来,屋里的陈设若隐若现。向北望向挂在墙上的照片,嘴角带着一抹满意的笑容。

既然牵了你的手,那就一辈子不放开。

夜晚挡不住陶南风极好的视力,她微微抬头,调皮地吻上向北颈间那微微颤抖的喉结:“我也在你身上盖个章。”

在陶南风眼中,夜晚的向北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浓浓的男性魅力,令她欲罢不能。他的力量感与节奏感很好,非常在意陶南风的感受,总能寻找到她最愉悦的点。

面对妻子的故意撩拨,向北自然心领神会,眼眸一深,手臂一紧,再一次将陶南风拥入怀中。

每一次动作,都配合着向北低沉的吟诵之声。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陶南风感觉自己醉倒在春风里、迷失在诗歌中。

一直到第二天,只要听到向北在耳边低低的声音,陶南风就会感觉膝盖有些发软,内心柔得似一滩碧水。

这一份柔软与甜蜜,一直维持到与向北坐上去往京都的火车。

西城区体育馆项目的施工图已经全都完成,一套硫酸纸原图、三套晒好的蓝图,打包放在两个密封的塑料画筒中。

晒好的蓝图厚重结实,向北扛;原图轻巧重要,陶南风背着。向北一只手拎着行李袋,另一只手放在画筒肩带上,两人肩并肩上了卧铺车厢。

安顿好行李物品,向北打来热水,泡上一杯茶,递到陶南风手中。

陶南风很自然地接过去,喝了一口。车上窗户没有开,有些闷热,额角微微出汗,粘湿了刘海。陶南风嫌水太烫,顺手放在小桌板上。

向北看她不喝,打开袋子拿出条毛巾,倒了点热水在毛巾上,送到她面前:“擦把汗吧。”

陶南风擦了把脸,热气蒸腾而上,脸上的粘稠感顿消,她这才长吁了一口气,冲向北笑了笑。

今天是陶南风的小日子第三天,正是量多不舒服的时候,向北心疼她坐长途火车辛苦,带着梁银珍的嘱咐,提了一堆生活用品跟了过来。

到了傍晚,旁人都是馒头、鸡蛋、咸菜对付着吃晚饭,唯有向北从行李袋里拿出一个保温桶,打开盖子,浓郁的鸡汤味在车厢里飘散开来。

对面正在啃馒头的一名中年男人顿时觉得手上的食物味同嚼蜡,苦笑着看向眼前的小两口。

“同志,你这是要把你媳妇宠上天吗?出门在外还带罐鸡汤!”

平躺在中铺的一个采购员模样的男子嗤笑一声:“我看你们俩这腻歪劲啊,怕不是刚结婚的小两口?”

向北起身拿出两块薄荷糖递过去,微笑道:“听两位的口音,是从南方来的?”他兜里虽然备了烟,但怕对方在火车这密闭空间里抽空气不好,因此换成了糖。

陶南风与陶守信都不是那种喜欢主动与对方拉家常的人,范至诚更是拒绝与陌生人沟通,因此上一次出差到京都,一路上都没有结识什么人。

向北却不一样,他善于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把握到位,还擅长控制谈话节奏,是天生的交际家。

一个动作、一句话,便将话题抛向对方。

火车上总免不了遇到同行者,旅途中聊聊天能听到不少新鲜的话题,即丰富了知识,又打发了时间,挺好的。

中年男人叫任扬,采购员模样的男子叫易俊,都是粤省人,讲的普通话总带着股奇怪的腔调,要认真听才能听懂。

任扬、易俊是深市灿烂电子厂人事科的,这回坐车北上,是听说豫省有不少农民打算出外务工,他们与南市朋友对接,准备到那里去招工。

深市?陶南风一听有了兴趣。

1980年8月,深市经济特区正式成立,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只是现在去深市还得到公安局办边境证,审核严格,再加上新闻上的报道比较少,内地居民对深市的了解相对很少。

向北也对这个率先搞改革开发试点的城市充满好奇,拿出梁银珍卤好的鸡爪、香干,大家坐下来边吃边聊。

八十年代的食物不像七十年代那么紧俏,这样的分享在火车上比较正常。卤味飘香,引得任扬、易俊食指大动,也没讲客气,一边吃一边赞叹:“好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