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打听

第二天, 范雅君带来了一个让陶南风意想不到的人。

来人白发苍苍、体态瘦削,行动间四肢略显僵硬,但眼眸间却有一股不肯服输的坚韧。

叶初搀扶着老人, 范雅君向陶南风介绍:“南风, 这是我老师,叶荫桐。”

叶荫桐!这可是华国有名的结构力学专家。

陶南风听说过范雅君的故事,知道因为范雅君的年轻不更事,被书记利用把叶荫桐下放到了西北农村。原以为岁月催人老,没想到当自己需要结构专家时, 叶老会第一时间过来支援。

陶南风伸出双手与叶老相握,心中满是感动:“叶老先生, 久仰大名!我在研究生期间选修的《结构力学》教材, 前面还有您的序言呢。”

叶荫桐微微一笑,神态间少了一分傲气、多了一分慈祥:“你们还在用那一套力学教材啊?那都是二十年前的东西,该更新了。”

不知道为什么, 从叶老的笑容里陶南风读出了许多深刻东西, 她连连点头:“是的, 新时代、新气象, 一切都会更新的。”

叶荫桐认真地看着陶南风:“南风, 听雅君说你们公司需要结构设计人才, 我虽老矣, 却依然想出来看看这个新世界。你看我……行吗?”

这还用问吗?求之不得!

陶南风大喜, 紧紧握着叶荫桐的手:“行!当然行, 您如果能来我们公司坐镇, 那结构这一块我就不怕了。”

向北将叶荫桐请进办公室沙发上坐好, 端上一杯温热的红茶, 态度恭敬而热情:“叶老你来当我们公司的总顾问, 不需要坐班,有空过来转转,您腿脚不方便那就在一楼办公,我来安排。”

西北农村冬天严寒、条件艰苦,叶荫桐年纪大抵抗力差,得了关节炎,去年平反回到江城一直养病。今年勉强能够走动了,听到儿子、媳妇在商量辞职到南风公司来,便多问了几句。

这一问,便动了重出山门的念头。

叶荫桐在年轻的时候也感慨过设计院管理思路陈旧——那个时候的设计院承接设计任务不兴出去接活,在家等着甲方找上门,费用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收取,所有设计院工作人员根据工龄、级别发工资,多做少做全都是一个样。一切都是公对公,没有竞争、没有市场。

他曾提过建议,将收入与项目经费挂钩,给予项目组长一定的分配权限,可惜被领导狠狠批评,说他思想落后、有资产阶级的苗头。

他记得当时领导语重心长地教育:设计院是为人民、为建设祖国服务的,怎么能够一天到晚谈钱呢?难道不给钱就不工作、不奋斗了吗?

只可惜,漂亮的口号之下,大锅饭养出一群懒人。

把他推上批判台的副院长、书记,哪一个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以权谋私,公车私用、公房私用、吃穿住都报销……不知道做了多少损公肥私的坏事。可是那些真正兢兢业业工作的人,却只拿些死工资,日子过得苦哈哈的。

叶荫桐在西北农场的时候,看着广袤的田野陷入沉思——国家的建筑业应该何去何从。

七十年代的华国什么都缺,缺人才、缺技术、缺资源,而其中最要紧的,是缺管理。如何整合有限的人才、技术与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这考验的便是管理水平。

从范雅君口中得知南风公司首开先河,不仅拿下全国第一个招投标项目,而且将企业管理的那一套引进设计公司,制定出详细的人力资源管理细则,叶荫桐感觉自己看到了曙光。

基本工资+提成+奖金的薪酬结构,公司收入透明化,周到细致关注员工需求,与员工共同成长,这样的设计公司不就是叶荫桐年轻时候的理想吗?

叶荫桐觉得自己必须支持。南风公司目前还只是稚嫩的小幼苗,不能让它被狂风暴雨摧毁,应该不断浇灌扶持,让它不断长大,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变革!

于是,本着对后辈的提携,叶荫桐支撑着病体来了。

叶老是行业的标杆,留苏专家能力强,性格谦逊宽厚,江城搞结构设计的人多多少少都受过他的恩惠。

再加上向北这一次大刀阔斧的薪酬改革,那些专业技能突出的人过来之后都非常满意。运动期间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处处受排挤,没想到南风公司却将知识、能力、努力程度与收入直接挂钩,怎么能不让人心动呢?

一呼百应。随着叶老的到来,一个又一个江城知名设计师来到南风公司,不到两天时间建筑类专业全部配齐。

陶守信、叶荫桐挂帅建筑、结构组总顾问;

建筑组组长范雅君,组员包括范至诚、蔡强;

结构组组长周斌,组员除了叶初之外,还包括邱实、肖琳这两位从其他设计院挖来的结构工程师;

水电、暖通组组长彭康伯,组员包括熊和平、蒋思岭这两名机动人员。彭康伯是熊和平的大学同班同学,在市政设计院干得很不开心,一听说南风公司招人,立马辞职过来。

景观组组长邹荣涛,组员只有一个,姚小桃。邹荣涛是园林局的一名工程师,他科班出身,大学毕业多年却一直不受单位重视,便辞掉铁饭碗来南风公司。姚小桃是学建筑学的,离毕业还有半年,被分配到景观组配合邹荣涛开展工作,兼任晒图员。

人员组织到位之后,大家紧锣密鼓地开始体育馆设计工作。

二十天时间,从建筑施工图绘制、结构计算、结构施工图绘制一直到水、电、暖通工程施工图设计,大家全都在二楼日夜奋战。

向北全力保证后勤,从早餐一直到宵夜,从清洁卫生到洗涮衣物、带孩子,样样安排得周周到到。

忙碌一周,建筑施工图大功告成,陶南风终于感觉轻松一点。

九月的星期天,初秋,阳光正好。

江城建筑大学的校园里香樟树摇曳生姿,隐隐飘来阵阵桂花甜香,墙角的月季、一串红开得娇艳。

陶南风、陶守信带着三个孩子在家属区的小花园里闲逛,两人坐在石椅上,看着芝芝领着弟弟、妹妹在草丛里踢小皮球,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抚平了所有的疲惫。

陶守信问女儿:“向北搞这一套管理办法,公司还能赚钱吗?”

公司新引进这么多人才,每个月光是基本工资就是一大笔钱,设计费拿出30%,年底利润分出10%,扣除成本女儿女婿还能有钱赚?

陶南风毫不在意地回应道:“应该有钱赚吧?你看以前向北开香烟批发部、办烟厂,哪一样没赚钱?您不是教过我,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嘛。”

陶守信想想也对,不由得笑了:“我还没你们想得通透。也对,前期投入大一点没关系,万事开头难。”

父女俩正聊着天,从小径走过来两个人,十分热情地打招呼:“陶教授,南风,你们今天怎么这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