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大善人13

小镇的人家,纵然家中富裕也没有城里权贵那样摆谱大阵仗。

闲着没事,哪家夫人少奶奶带着一两个小丫头,牵着孩子走在大街上,逛逛铺子,看看杂耍,与寻常百姓差异不大。

周逸芳一直关注着万家的动静,朱家大姑姐朱V带着孩子出门,无论逛街还是走亲戚,周逸芳都注意到了。

她虽然对王婆子印象很差,但对朱V这个前大姑了解不深,原主印象里朱V是个不错的人,事实如何她不太确定。

所以,街上偶尔遇见朱V带孩子出门,朱V又没注意到她,她就站在角落里,观察了一下朱V的为人处世。

跟着朱V逛了两三个店铺,朱V看上去脾气很好,和印象里差不多,对店铺小二轻声细语的,遇到什么不顺心的大度笑笑就让事情过了,不会为难旁人。

有一次,周逸芳看到她带着一儿一女出门。儿子还小,大多时候被奶娘抱在怀里,宁儿则拉着朱V的手,叽叽喳喳地想要买这买那。

周逸芳看了几眼,本以为又是寻常,就看到宁儿把弟弟从奶娘身上拉了下来,将他牵在手里跟着朱V边逛边看。

宁儿很有姐姐样,三不五时拿着玩具给弟弟玩,奶娘一开始还盯着小孩,见有宁儿照看,心思便分散了一些。

由于大郎被宁儿掐过,周逸芳专注看着这对姐弟的互动,看了一会儿就发觉了宁儿的小心思。

她专拿着自己喜欢的东西给弟弟看,哪怕小男孩不喜欢,她也塞到他手里让他玩,偶尔会喊一声朱V,说想要买玩具,自己和弟弟都喜欢。

朱V看姐弟俩玩得开心,大多会同意。

但其实,小男孩眼睛都在其他玩具上,每每伸手去要,就被宁儿阻止:“我们已经买新玩具啦,这个不要了。”

后来,宁儿看上了一家糕点铺的糕点,朱V大概觉得快到饭点了,吃零嘴占胃,不同意。宁儿嘟着嘴说“好吧”,乖巧地没有吵闹,等到大人不注意,却一把掐了弟弟的手臂,让小男孩嗷嗷大哭起来。

宁儿立刻抱着弟弟哄:“不哭不哭,我们不吃糕糕啦。”

然而小孩被亲姐姐掐疼嗷嗷叫,哪里说不哭就会不哭,朱V以为儿子小爱闹,只好停下来给他们买糕点。

买到了糕点,宁儿说着“不能多吃”只给了弟弟半块,剩下的全都自己拿了。

周逸芳在远处看得叹为观止,万万想不到,一个五岁小女孩竟然演戏演得如此炉火纯青,这利用人的手段更是万分熟练。

她再回想当日踏青发生的事情,大郎把这么个姑娘的蝴蝶放跑了,到底是谁打谁,可真说不准。而细想最后结果,大郎手臂被掐得两边淤青,人也被推倒在地,而宁儿脸上根本没被抓到,所谓的吓病了不过是万婆子夸张。

周逸芳真正是细思极恐。

回到家,她把见到的事和周父周母说了,周父惊叹,周母难得是一家之中最淡定的。

“你之前说万婆子宠孙女,你那大姑子自己的儿女轻易难养在身边,我就猜到这个宁儿丫头性子不会太好。这个万婆子等着自作孽吧,丫头私心重,对亲弟弟都没有爱护之心,迟早要出事。”

周父摇头:“这性子岂止是刁蛮?这已经是阴毒了。刁蛮的姑娘,心性好,不失率真可爱;若是恶毒城府深,就是害人的祸害。”

周逸芳笑了笑:“万婆子当日口口声声大郎是祸害坏胚,却没想到自己养了一个真正心性不善的。”

周母立刻出去找院子里玩耍的外孙:“还好我们大郎没有被她害了,这要是在水边,她一把把人推下去,我们都不一定能讨回公道。”

周逸芳脑中灵光一闪,突然想起半年前的事:“这么说起来,这万家的小孙子,半年前的确落过水。那时孩子刚会走路吧,朱家人还说奶娘太不尽心,蹒跚学步的孩子都看不住。”

周母跨出门的步子一顿,诧异地扭头看过来,遍体生寒:“这不可能吧?”

那时候宁儿丫头才几岁?

虚岁五岁不到,最多四岁。

周逸芳摇摇头:“只是有这么一回事,万家人都说是奶娘丫头粗心没看住,幸好当即就发现立刻把人捞了回来,孩子只是病了一场。”

周父沉声:“这么小的孩子,奶娘为何抱着他去水边玩?”

这就不知道了,周逸芳当时也没在意别家的事情。

只是一想到这可能是宁儿为了争宠做出来的事,三个大人大热天里都想要抖一抖。

“外祖母――外祖母――”大郎在院子里喊周母。

室内的气温一下子回暖了,周母懒得管别人家的事,高声应了一下,满面笑容出去了:“大郎怎么了?”

周父和周逸芳透过窗口看外头的大郎,看着他挥舞着手臂和周母说着什么,不约而同地露出相似的微笑。

周父说:“万家的事,你别管了,谣言的事也别查了。”

周逸芳想了想,谣言的事多半是万婆子干的,原本她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现在得知万婆子已经把孙女教歪,以她的强势,长期将孙子孙女养在身边不放,朱V恐怕轻易不能发现这个事实,等到将来,这家人有的苦头吃。

她如今迫在眉睫的是给大郎启蒙找武师傅,还有解决生计问题,的确不用在万家身上过多纠结。

周逸芳和离前有一笔积蓄,她让周父帮忙在镇上买了两个铺子,打算或租或自己开店使用。

然而和离消息扩散后,她没想到大郎的事情会被人散播得满城风雨,镇上乡下人尽皆知。大郎在村里几乎找不到小伙伴玩耍,大家都怕孩子被大郎欺负。而大一点的孩子,则好奇围观大郎,甚至有人以“除暴安良”为名背着大人欺负大郎。

周逸芳在这个世界人生地不熟,最熟悉的小镇待不下去了,又得仔细看顾大郎,免得他听了风言风语被影响被欺负。

想了一晚上,最终决定离开这里,进汴州城去。

别看小镇就在汴州城外,两边只隔着湖,但城里城外的生活大为不同。

汴州城非常繁华,物价也高,朱家在镇上是大户人家,到了城里却不过小富乡绅,城里的达官贵人更多。

她和父母商量了这件事,一辈子住在村里的周父周母犹豫没多久就点头答应了。

大郎已经改姓周,从此是周家的子孙,周父一想到又有后代需要他教养,整个人都精神了许多。

为了大郎,他们背井离乡也不算什么。

周父笑着调侃:“孟母三迁,如今我们也效仿一回,为大郎一迁。”

于是接下来一个月,周逸芳拿着银子和周母一起去汴州城了解情况,周父则在家给大郎启蒙上课。

周逸芳特意将大郎的性子脾气一一告知父亲,让周父合理安排上课时间门,学一段玩一段,免得大郎有了厌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