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好东西给你看看(第2/3页)

朱棣早就收起了笑意,甚至看着似乎在压抑着怒火。

他一双眸子闪烁着,时而如狐狸一般的狡黠和怀疑,又同时如饿狼一般,掠过了重重杀机。

看朱棣这个反应,张安世不免好奇道:“敢问此人是谁?”

朱棣淡淡道:“朱椿!”

此言一出,张安世懵了:“哪一个朱椿?”

朱棣道:“世上有几个朱椿?”

张安世道:“那个椿,可是木字旁的?”

朱棣自鼻孔里,哼了一声。

明朝的皇族,一般都用生僻字,甚至……可能还会造字,往往会用金木水火土等偏旁,用来取名。

这样的做法,是免得与人撞名。

毕竟,古时候若是寻常人和皇帝的名字相同,是要避讳的,而皇族自己选用生僻字,就等于解决了这个麻烦。

张安世询问木字旁,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因为天下叫朱椿的人,只有一个。

张安世便忍不住诧异地道:“陛下,这……不合规矩啊。”

“确实不合规矩!”朱棣手指头搭在案牍上,接着道:“可见……有人是要狗急跳墙,是要教朕大开杀戒了。”

张安世顿时能够理解。

廷推是四品以上的大臣,一齐推举大臣担任官职,而大明朝中,这样的大臣有两百来人。

朱椿乃是藩王,又是朱棣的兄弟,藩王成年之后就要就藩,不得朝廷的旨意,是不允许入京的。

可谁能想到,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人提议让朱椿来担任左都督。

这……说他不是捣乱,都说不过去吧。

于是张安世又问:“陛下,是何人……如此胆大?”

朱棣道:“国子监监丞李时勉。”

张安世:“……”

“怎么?”

张安世无语,因为……换做是别人,张安世还会惊诧于,怎么有人这样大的胆子,难道不怕锦衣卫的刀不锋利?

可朱棣提及到此人,张安世却是有印象了。

因为此君……可谓是明初时最大的杠精,历史上,此人的战绩十分丰硕。

朱棣晚年的时候,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三大殿被雷劈中,这李时勉立即根据董仲舒“天人合一”理论,针对朱棣连年征北、下西洋、建北京城等种种“劳民伤财”的举动,对朱棣进行弹劾。

气得晚年的朱棣血压直接飙升,差点没被气死。

当然,朱棣虽然没被气死,可是张安世的姐夫朱高炽,却是几乎被李时勉气死的。

朱高炽登基之后,因为身体不好,李时勉便又上书弹劾朱高炽,说:“臣闻居丧中不宜近嫔妃,太子不宜原左右……。”

这份奏疏,表面上是劝朱高炽别近女色,可实际上却是骂朱高炽近女色。

于是朱高炽勃然大怒,在金殿上训斥李时勉,结果这李时勉当场逐句反驳。

和进士出身的书生们抬杠相比,显然朱高炽不是对手,气得朱高炽险些晕倒。

不久之后,朱高炽驾崩了。

当时人们都说是李时勉气死了朱高炽,这朱高炽临终的时候,还对李时勉念念不忘,拉着夏原吉的手反复地念叨:“时勉辱我太甚!”

只可惜,张安世这个姐夫终究还是老实人,临死之间都对李时勉恨恨不已,却最终没有下达杀死李时勉的旨意。

这样的人……他在廷推时,提出什么来,张安世就都不觉得意外了。

于是张安世道:“陛下,臣想知道……廷推时……有多少人附议李时勉?”

朱棣沉着脸道:“十之六七。”

张安世心里已经了然了,什么祖宗之法,都是放屁。

别看平日里文臣们一个个拿着这个来约束皇帝,可一旦他们想要解决问题的时候,立即就将它当厕纸。

谁不知道,亲王都督京畿,乃是大忌!

可显然……有人这样做,就是被逼急了。

陛下和太子的举动,已经让某些人穷途末路。

既然如此,那么有一个刺头提出了朱椿这个人选,其他人便跟着一起附和。

这既是让皇帝和皇太子下不来台,其中……也是表达自己对新政的不满。

而朱棣却因这些人的起哄和胡闹,陷入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

朱棣乃是靖难起家,是打着维护宗亲和兄弟利益才有的今日。

现在大家都说朱棣的兄弟朱椿贤明,可以让他来做左都督。

朱棣若是因此勃然大怒,必然又会传出宫中兄弟阋墙的传言。

何况眼下任都督的事,生生被这些人,弄成了笑话。

这显然就是故意和朱棣过不去,也是故意要将朱棣的推行新政,化为笑柄。

当然,一群人居然胆大妄为到将朱椿祭出来,这更像是对朱棣挑衅。岂不表明了,宗亲之中,朱椿最贤,那么……谁不贤呢?

至于这蜀王朱椿,在太祖高皇帝的时候,就曾被太祖高皇帝称呼为蜀秀才。

人们说他本性孝友慈祥,博综典籍,容止都雅,读书好善,近儒生,能文章。

他到了四川就藩之后,大兴教化,在朱元璋还在的时候,聘请汉中教授方孝孺为世子傅,表其居曰“正学”,教化蜀人。

而朱棣虽然此后杀了方孝孺,却对自己这个兄弟也是赞不绝口,四处对人说‘贤弟天性仁孝,聪明博学,声闻昭著,军民怀服。’

从前大臣们对朱棣还忍让,可现在,显然是忍不了了,尤其是朱棣推行新政,朝中已出现了剑拔弩张的局势。

偏偏在此时,李时勉直接跳出来举荐朱椿,却一下子,成了矛盾爆发的导火线。

看朱棣杀气腾腾,张安世便道:“陛下息怒,臣以为……这是百官这是想要效仿太祖高皇帝时南北榜案的故事。”

向皇权挑战的事,明朝不是没有,太祖高皇帝在的时候,就也不知挑战了多少次了。

可就是有那么多勇气可嘉的人。

虽然当初杀了一批又一批,可依旧还是前仆后继。

如今朱棣推行新政,已是图穷匕见,连打击白莲教的遮羞布都不打了。

百官抱团,直接反击,张安世并不觉得奇怪。

很多人对读书人的印象是柔弱书生,可实际上,这不过是营造出来的形象罢了。

若是触及到了他们的根本利益,莫说只是和皇权对抗,就算是杀个血流成河,人家也不会眨一眨眼睛的。

朱棣显然是气很了,此时眸光犹如利剑,冷笑着道:“李时勉此人……立即下驾贴,朕要诛他三族。”

张安世却是道:“李时勉不过区区一个国子监的监丞,即便将他斩尽杀绝,又有何用?”

朱棣深深地看了他一眼,道:“那么张卿以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