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皇恩浩荡(第3/3页)

顿了顿,朱瞻基接着道:“这就好像学诗一样,学会了作诗,那么作词和作文章,便不是障碍了。阿舅你这工学,可要下功夫,将来我瞧着定有大用。”

张安世禁不住用奇怪地眼神看着朱瞻基。

于是朱瞻基不由道:“阿舅瞧我做什么?”

张安世道:“果然阿舅没有白疼你,平日里没少对你言传身教,我家瞻基,将来必定有大出息。”

张安世自然知道,历史上的朱瞻基,本就是文武双全,且极聪明。

而让张安世惊喜的是,少年时的朱瞻基,还有着一种常人所难及的想象力。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成年人往往有了思维上的定式,他们看见了机枪,只会震撼于机枪的威力,畅想着怎么拿这玩意去杀敌。

可朱瞻基不同,此时的朱瞻基,既从朱棣那儿去学帝王术,却又有天下最好的将帅教授他学习统兵和骑射,更有天下最好的大儒教他经史。

再加上有张安世这样两世为人的人带他去开拓眼界,为人处世方面,他的母亲张氏更是行家,将朱瞻基调教得可谓是妥妥当当的。

可以说……这个几乎是用全天下最顶级资源堆积出来的小家伙,似乎早已显露出比常人更难理解的思维了。

朱瞻基此时歪着小小的脑瓜子道:“可是……为何古人不知道这些呢?真是奇怪,古人作诗,做词,无一不愿做工。”

张安世欣慰地看了他一眼,便道:“因为想做工的人,无法读书写字,那就无法将这些东西积累起来。而能够读书写字的人,又不屑去做工。”

朱瞻基默默不语,继续深思琢磨。

张安世也懒得去告诉他什么标准答案,只是说一下自己的见解罢了,可天知道原因是什么,毕竟任何事物的形成,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倒不如让朱瞻基自己去思考。

朱棣回到宫里,在狂喜之后,他便渐渐冷静了下来。

张安世的话,一次次地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他面露惆怅之色,很明显,这些话已经起了极大的作用。

不过他所面对的,却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社会风气,还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此等根深蒂固的思想。

而这番话,所谓的读书二字,是十分狭义的,这读书只仅限于读圣人的经典。

“陛下……”亦失哈小心翼翼地出现在他的身边,笑吟吟地道。

朱棣这才收起心神,抬头道:“此次围猎,你有什么想法?”

此话一出,亦失哈便立即想到了那机枪,于是道“奴婢都吓呆了,世上竟还有……”

朱棣却是摇摇头道:“不,朕虽也吓呆了,可朕却是真正的受了惊吓。”

“啊……”亦失哈忙道:“陛下是在担心什么吗?”

“当然担心。”朱棣道:“人力竟可有此神威,这的多恐怖的事啊,张卿家能想办法纠集大量的匠人制造出来,那么……朕在想,这天下如此之大,四夷林立,自开海之后,朕才知四海的夷人多如牛毛,难道就不会有某一处夷人……也有张安世这般的绝顶聪明之人吗?”

亦失哈连忙道:“陛下多虑了,我大明乃天朝上邦。”

朱棣却是很清醒,没有自得其乐的心思,很实在地道:“若是天朝上邦,怎么当初连契丹都可北据中原,怎么会有女真逞凶,又怎么会有鞑靼人一统四海?这些话,就休要说了,拿去和百姓们讲一讲,哄一哄百姓,这没错,可若是拿这些话,自己骗了自己,是要栽跟头的。”

顿了顿,朱棣接着道:“朕听闻,有许多的夷人,推崇商贾,譬如那色目人,那么会不会这天下,有人推崇巧匠,或许数十年之后,亦或者百年之后,这些人带着如此的神兵利器,出现在大明的疆域呢?”

“倘若如此……我大明如何制胜?朕见了此物,是既惊喜,也惊吓,世上可以有此物,那么这世上,或许有比此物更犀利之物,到时,又如何抵挡?”

说着,朱棣站起来,继续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朕若是不想长远一些,朕的子孙,可能就要遭罪,朕思来想去,我大明要变一变了。”

“去召姚师傅和金忠来,朕和他们有大事要相商。”

亦失哈深深地看了朱棣一眼,便道:“奴婢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