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天大的功劳(第3/4页)

好吧,显然张安世成功地把天聊死了。

徐静怡沉吟了片刻之后,才又道:“你真诚实。”

张安世总算放下了书,道:“虽然大家都这样说,不过我觉得我还是有很多欠缺的地方。”

“譬如?”

张安世道:“譬如我太讲义气。”

徐静怡:“……”

“难怪我阿弟时常说起你,都很佩服。”

张安世好奇起来,道:“你阿弟是哪个?”

“徐钦!”

那个笨蛋啊……

张安世想起学里好像是有这么一个人,一直尝试想要做他的跟屁虫呢,不过张安世嫌他太小了,智商可能比丘松还低,所以没搭理他。

徐静怡看他不吭声,便道:“怎么了?”

张安世便干笑道:“徐钦……嗯……不错,我与他是同窗。”

徐静怡却道:“你不喜欢他吗?”

张安世道:“喜欢,自然喜欢,就是年龄太小,有代沟。”

“代沟是什么?”

“这……”

“你为难就不必说啦。”

张安世便尴尬地道:“你身子大好了吗?”

徐静怡颔首:“好了许多,幸亏你救了我。”

张安世此时倒是有几分耐心,劝道:“以后凡事想开一些,不要总想着寻死觅活的,这世上有许多美好的事,何必要想不开呢?”

“我……我……”徐静怡一时难以启齿。

张安世又道:“不过若是陛下也寻了一个像郭德刚那样的,已经嫁为人妇,还有了孩子的妇人,要我娶,我怕也想死了干净。”

徐静怡并不觉得这很可笑,她眼里有些微红,似乎带着几分委屈。

张安世道:“好啦,世上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事,不好的总会过去的。”

张安世百无聊赖,便将锦墩移近一些,侃侃而谈道:“不妨我们来说说笑话吧。”

显然,他们两人都没有发现,此时在侧殿外,正探头探脑地冒出一个小脑袋来。

这小脑袋的主人,正认真地打量着殿中的一切。

竖着耳朵听里头有说有笑,紧接着,嗖的一下,一溜烟的跑了。

“皇嫂,皇嫂……”

小脑袋的主人,一溜烟地跑到了徐皇后的寝殿。

徐皇后正弄着针线,做着女红。

朱棣今日早朝之后,也赶了回来,夫妇二人,在寝殿里说着家常话。

听到这个声音,徐皇后便放下了手中的针线活计,挤出微笑。

她还有许多忧愁的事,只是这个时候,却不得不放下。

转眼工夫,便见一个孩子匆匆进来,却是朱元璋的二十五子伊王朱木彝,他年纪还小,故而一直被养在宫中。

冲进来的时候,他被门槛绊了一跤,差点摔倒。

身边的宦官忙是上前去搀扶。

徐皇后贤惠,对人也好,朱木彝从小没了爹娘,便很亲近这个嫂子,总是爱凑到这儿来。

朱木彝一进来,见皇兄也在,顿时有些害怕,不过他还是鼓足勇气道:“臣弟见过皇兄,见过皇嫂。”

朱棣背着手,朝他点点头,他很威严的样子,又将目光错开。

徐皇后则笑吟吟温声地道:“怎么了,气喘吁吁的。”

朱木彝叉着腰道:“皇嫂,我方才去见徐小姐啦。”

徐皇后一听,顿时来了精神,便道:“怎么样,她身子好些了吗?”

“好是好些了,可是我方才在外头,看到那个叫张安世的小子,居然和徐小姐有说有笑,我很不高兴。”

朱棣和徐皇后听罢,对视了一眼,目中似乎都意味深长。

朱木彝继续叉手道:“皇嫂,你怎么也不管一管啊,他们一个是男子,一个是女子,同处一室……”

朱棣顿时怒了,骂骂咧咧地去踹朱木彝的屁股:“人家的事,与你何干,滚蛋。”

朱木彝冷不防挨了朱棣轻轻一踹,打了个趔趄,委屈得哭了,抹着眼泪道:“不是说男女授受不亲的吗?原来皇嫂是在骗俺……”

“滚,滚,滚蛋,再不滚蛋,送你去琼州去做琼王……”

朱棣平日里对伊王朱木彝还算不错,不过今日很恼火,作势又要踹他。

于是年纪还小,尚穿着马裤,却又因为方才朱棣一踹,马裤拉下半边的朱木彝,便哭哭啼啼地拉着马裤,一路哭着跑了。

见朱木彝一走,徐皇后道:“陛下性子太急躁了。”

“这个家伙,平日里朕就看着不对,像鼬鼠一般,哪里有半分皇考的王霸之气,他娘的,这龙没生出龙,生出了一只老鼠。”

朱棣骂完,又挤眉弄眼道:“朕瞧着……这事儿可能还有戏,你说呢?”

徐皇后道:“哎,男女的事,说不清,臣妾觉得他们年纪都小,尤其是张安世,只怕还没到想姑娘的时候。”

朱棣托着下巴,颔首点头道:“他不知其中奥妙,要不,上一次朝鲜国进贡了一批女子,赐他几个,等他……”

徐皇后不禁嗔怒道:“可不能如此……陛下可别起这样的心思。”

朱棣笑道:“朕言笑而已。”

见徐皇后心里还有心事。

朱棣道:“怎么,还在为你兄弟的事着急?”

徐皇后幽幽叹息了一声,才道:“父亲和母亲一共就生了我和长兄还有四弟这三个孩子,其余的兄弟姐妹,虽说也都亲,可毕竟不是一个娘胎里出来的。现如今,长兄圈禁着,而四弟呢,当初在靖难的时候,为了给陛下传消息,被人告发,因而被处死。如今臣妾在这世上,真正的兄弟也只有长兄一人了。”

说罢,她又泪眼婆娑起来:“可长兄的性子刚烈,死也不肯原谅陛下与臣妾,想来也有四弟因陛下靖难被杀的缘故,再者……父亲在的时候,一再跟他说君君臣臣,他心里……终还是念着陛下弑君,杀了建文……”

朱棣听到这里,不由得道:“说起来,张安世和朕说,他能寻到建文。”

“他?”徐皇后道:“小孩子有时说一些大话,倒也是常有的,他自打跟着太子妃进了京,便再没有离开过,怎么可能知道呢。陛下不是派了无数心腹去搜寻了吗?这么精兵强将寻访了两年都不曾有什么音讯,凭张安世如何能做到。”

朱棣叹息道:“这建文……朕瞧不起他,对他不屑于顾,可是此人一日不寻到,朕确实是如鲠在喉,只是……这天下之大,想寻到此人,只怕比登天还难。”

说罢,朱棣又叹息起来。

看朱棣心情略有低落,徐皇后便宽慰道:“陛下也不必烦恼,臣妾倒是觉得,世上的事,都有因果,一切顺其自然便好。”

朱棣道:“朕可不信这些,事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