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被女儿“鸡娃”了怎么办?◎

亿万光年之外, 会蕴藏着什么?

在此之前,沈呦呦从未真正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事实上,作为这个世界最聪明的一批人, 她迥异于其他天才的点, 正是她的漫无目的。

比如拿到新的乐高,一般人会看着图纸一点点拼,天才扫一眼就能记住图纸,而沈呦呦却会直接将图纸扔掉,将好几盒混在一起,然后随性发挥。

拼错了也没关系, 多了一块也可以, 把城堡拼成变形金刚,不也挺酷的吗?

这种性格往往多出现在艺术家身上,但上天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竟然将这位拥有广阔脑域的孩子, 天赋点点在了科研上。

于是华国有福了。

她严谨、执著、痴迷未知, 又同时敏锐、开阔、具有战略眼光。

以至于沈呦呦一加入研究组,停滞许久的AI研究立刻取得重大突破,“一一”诞生, 科研界哗然。

普通人不知道,但其实沈呦呦在科研圈小范围内早就有过“紫微星”的称号,只要跟她一起做过实验的, 无一不对其心服口服。

毕竟这是一个两岁多就能叼着奶瓶混迹在各个实验室当“指导”的小孩,以至于寻常人看到她总会怀疑,人类进化是不是忘记捎上自己了。

但或许是生活太过顺风顺水, 又拥有一个从不鸡娃的父亲, 沈呦呦没有一定要追求到的东西, 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以至于她什么都想学。

“元宇宙”当然很有趣,但是芯片研究也不赖啊,农业发展也还有许多谜题,文史哲的思索更是没有答案……

多亏了她超高的智商和超强的精力,以至于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下,她看起来竟然真的像是要成为六边形战士了!

然而全能小孩听起来很酷,但从长远来看,其实是对一个跨世纪的天才资质的巨大浪费。

她固然能做到全面发展,甚至可能在每个领域都做到行业顶尖水平,但如果她能选定一个领域深耕呢?

“一一”已经给了科研界答案。

仅仅两年多的深度研究,就直接破解了灯塔国的技术壁垒,达到了现今‘元宇宙’的天花板。

至于其他黑科技,也不过是在研究“一一”的过程中随手发明的衍生品罢了。

没有人怀疑,再给沈呦呦五年,她能直接打破天花板,构建出真正的‘元宇宙’。

但问题是,农业领域也需要她,芯片行业也想要她,还有其他的生物、化学……王老爷子甚至釜底抽薪,想趁小姑娘还没定下目标,直接收为徒弟,跟着他一起研究如何将华国文化传遍世界。

只是这些暂时都被朱院士压下来了。

手握华国未来二十年最重要项目的朱院士很有底气,他甚至愿意再给沈呦呦几年,让她选择清楚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他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天才,能抗拒广袤宇宙带来的诱惑力。

而此时此刻,云层之上,被赋予厚望的沈呦呦成了夹心饼干。

她左手被爸爸抓着,右手被知桢哥哥攥着,双眼却望向云层之外。

空姐赶来安抚,“不用担心,只是小型气流。”

渐渐有电闪雷鸣,飞机像一艘船,颠簸欺负。

乍然亮起的闪电是一道巨大的光柱,猛烈地劈入云海之中,千里之外,伫立的一书阁若隐若现。

沈呦呦不由自主想抬手,却被牵制住,只能轻轻喊道:“爸爸……”

沈年顺着她的视线看过去,他的嘴微微张开,绞尽脑汁也没想出好的句子。

还是季知桢长长的睫毛忽闪,平静地说道:“天亮了。”

是的,天亮了。

经验丰富的机长顺利将他们送达了目的地,所有看直播的观众都长舒一口气,更幸运的是,短暂的雷鸣之后,竟然没有下雨,反倒成就了一个难得的艳阳天。

文化局长专程来接,几人直奔藏书阁,这座阁楼自现代以来,经过年复一年的修整,早已与历史上的截然不同,比起阁,竟然更像是一座塔。

“……近代以来,为了重修一书阁,就多了一条规矩。”

“凡大学问者,或者于世有大成就者,都可以在原本的基础上再盖一层,放置阁中没有的藏书,”文化局局长解释道:“所以楼越修越高,书也越放越多,一书阁的声名也越来越旺。”

沈呦呦几乎一眼就爱上了这里,她等局长说完,就迫不及待地脱下鞋子,小跳步进去。

沈年没得及阻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姑娘的白袜子直接踩在了地上,随后他惊愕地发现,洁白的袜子并未变脏,这木质的地板上竟然没有一丝尘灰。

“一书阁入阁要求很严苛,”季知桢也在脱鞋,边脱边解释道:“而且为了更好地保护藏书,有专门的机器人进行清洁。”

沈年懂了:要不是有呦呦和节目组,单凭他们两个,估计根本进不来。

于是他怀着一种虔诚的心情摆好鞋,小心翼翼地迈了进去。

一书阁一二层是日常会对外开放的展馆,据说摆放的都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孤本,它们被谨慎地保护在玻璃内,有些能明显地看出烧过,有些甚至有被撕毁的痕迹,看得人一阵心悸。

沈呦呦就像个掉进米缸的小老鼠,她踮着脚尖往前,贪婪地扫过展馆中每一行字,文化局局长趁机凑上去,装作不经意地问道:“你想不想也在这上面加盖一层?”

小姑娘怔了足足半秒,才总算反应过来其中的意思,她的眉毛纠结成了麻花,既想拒绝又舍不得这根猫薄荷,好半会才扬起脑袋,仰视着文化局长,怯怯道:“我可以吗?”

文化局长大笑:“当然可以。”

“你才五岁,成就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他诚恳道:“而且肉眼可见,前途不可限量。”

“如果您愿意在上面加盖一层,一书阁也会因此再次名声大噪,甚至可能扬名海外。”

这是双赢。

沈呦呦足足纠结了一个小时。

在这一个小时里,他们粗粗地走完了整个一书阁,楼梯发出轻微的“吱呀”声,整个世界寂静得仿佛只有书籍。

就连沈年这种不爱学习之人,到了这里也情不自禁地屏住呼吸,感到深深的惭愧。

无他,一本书的流传实在太不容易了。

它逃过无数次“藉裂以为枕,爇火以为炊”,又有可能遇到一场政治性的焚书、报复性地纵火,一切毁于一炬。

文化在这里又显得显得那么脆弱,以至于比起晋城的县令、澄江堰的郡守,这位一书阁的创始人,才是真正地在进行一场注定悲剧的战争。

在他之前,没有民间藏书成功者;在他之后,民间再无敢称“藏书家”之人。

【据说当年连皇室修书都需要来借阅一书阁中的书,民间藏书做到这种地步,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