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华夷之大防(第2/2页)

“……见过皇上!”罗守璋进的殿来,见上面御座上坐着的康熙帝,犹豫了一下,微微躬下腰背。

“大胆!”乾清宫首领太监顾问行见罗守璋没有跪下行叩拜大礼,反而站在那里只是弯了弯腰背,既不自称奴才,也不自称臣子,便厉声呵斥道:“见到皇上,如此悖逆无礼,这可是欺君大罪!”

“罢了。”已年满十五岁的康熙帝笑着摆摆手,从御座上站了起来,将手里的书本扔在御案上,缓步从御阶上走了下来,“据说,罗督办在早年间,见到先帝时,都未曾跪下行礼过。如今,见了朕,他能弯下腰行礼,已然是难得了。”

罗守璋闻言,双手不由紧紧的握成拳,脸上也呈现出几分痛苦之色。被囚十余年,从最开始的一心求死,到后来的随遇而安,再到现在的苟且偷生,这般心路历程走来,让他感到无比的痛苦和屈辱。他有时候都会恨自己,未能在被俘的第一时间就自裁而死,以至于方有今天之憾。

“听佟礼文那奴才提及,罗督办在管理工部辖下十数家器械工场时,甚为勤勉,而且还大胆启用各类专才,并革除其中诸多弊病,使得这些工场产出较此前以十倍计之。”康熙帝看着面无表情的罗守璋,面露赞赏之色,“按理说,朕该因此给你加几个前程,并将你的官位再往上拔一拔。”

“……”罗守璋嘴角动了动,继续低头不语。

“不过,朕担心贸然拔擢你的官位,恐会惹得鳌拜不快。”康熙帝说道:“毕竟,数月之前,少保可是欲将你全家斩首。呵呵……,既如此,只能先委屈一下罗督办了。另外,提醒你一下,以后勿要再冒犯鳌拜,否则,朕能救你一次,未必能救你第二次。”

“……谢过皇上。”罗守璋再次躬身施礼。

“罗督办,朕想问你一句话。”

“请皇上垂询。”

“你觉得,我大清有没有可能与齐国和解,并建立一种正常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康熙帝认真地问道。

罗守璋听了,先是一愣,随即下意识地摇摇头,说道:“齐国不会与你们大清和解的。”

“为何?”康熙帝追问道。

“华夷之大防。”

“华夷之大防?”康熙帝冷哼一声,“哼,可笑!要知道,自顺治二年第一次科举开办以来,到今天为止,引来你们华夏诸多文人前来参加者不知凡几?他们为何不存有华夷之防?”

“在齐国,软骨头的人是很少的。”

“哈哈……”康熙听了,怔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你认为投顺我大清的汉人,都是软骨头?……那你呢?”

“我也是……软骨头。”罗守璋轻轻地说道。

“……”康熙定定的看着罗守璋,微微叹了一口气,说道:“这十余年来,我大清如此厚待于你,居然仍旧收获不了你的忠心。若是没有妻儿的羁绊,你怕是至今也不会为我大清效命吧。你们那个齐国,也跟你一般执拗,二十多年来,就为了所谓的华夷之大防,一意与我大清为难。”

“需知,齐国若是想要移民,想要通商,想要贸易,南方伪明能给予的,我大清自然也能允之。就算你们齐国想要一块大陆的地盘,我大清也不是不能考虑的。如此这般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去支持那个腐朽败落的伪明,何其不智!”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罗守璋说道:“齐王曾说过,要让华夏文明得以广为散播,汉人传承得以永久延续,璀璨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可这一切,你们大清朝恐怕是无法做到。”

“齐王如何会知道我大清做不到这些?”康熙听了不由有些愠怒,“韩愈曾有言,中国而夷狄也,则夷狄之;夷狄而中国也,则中国之。元初大儒郝经也曾有述,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如今,我大清入主中原,用中国之士,自然也是华夏之国。”

其实,康熙帝在这里故意篡改韩愈《原道》中的原话: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原话适用对象是,华夏血统的诸侯,诸侯用夷礼则视为蛮夷,诸侯用中国礼就视作中国,此处并没有说“夷狄”入中国。然而康熙在此却故意篡改韩愈说的,加入了夷狄而中国也,则中国之,就是为了极力表明他们满清对汉人统治的合法性,为了更好的役使汉人,让汉人不要反抗,接受他们的统治。

另外,元初大儒郝经伪托圣人有云‘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其实,人家孔子和孟子压根没说过郝经这句篡改的话。这个郝经只不过在当时为了迎合蒙元统治者,才托古伪证,打破了作为“中国之主”的种族界限,从理论上为夷狄统治中国提供了合法依据。

同样作为异族入主中原的大清王朝,可不管这些郝经所述是否伪证之言,立即将其拿来奉为经典加以引用,并在仕林中广为宣传。

罗守璋却被康熙这番话给问住了,一时间竟然不知如何去反驳,愣愣地看着康熙,半响说不出一句话来。

“你久在器物工坊任事,可能做出那种短柄手铳出来?”康熙走近罗守璋身前,轻声问道。

“可以,但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工和钱物。”

“甚好。”康熙脸上露出一丝笑容,“限你在两个月内,造出三十支短柄火铳,钱物从内务府出。但你须记住,这件事不能让任何人获知,由你亲自督办,乾清宫首领太监顾问行从旁协助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