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八章 先发制人(二)(第2/2页)

可是当数十里外再次传来警讯,敌军已经弃船登陆,于沿途击溃数路阻击兵马,快速朝升龙城而来。郑梉才有些慌了,除了布置兵马登城防守戒备,还有就是连续派出十数个信使,往安南各地州府军镇,召集当地驻军前来勤王。

看着城外数千军列严整的齐军,安南守军将领未敢轻动,谨守城池。

升龙城位于红河平原,且距大海较近,物产丰富,更是人丁兴旺之处。其最早雏形,乃是建于公元前200年的古螺城。在安南北属时代(即中国统治时期),它被称作“宋平”及后来的“龙肚”。公元886年,它成为了一座城塞,被称为“大罗”

而到了1010年,安南李朝的初代帝王李太祖迁都大罗城。据说,他看见红河上升起蛟龙,故将大罗命名为“升龙”。1397年安南的首都迁到清化(西都)之前,升龙都是安南的都城,迁都清化之后,升龙成为东都。

1408年,安南再次北属大明,东都城被大明重新命名为“东关”。1428年,黎朝的开国先祖黎利起兵反明,安南从大明统治下获得自立,东关城也改名为“东京”

而到了1592年,大将郑松击破北方莫朝,重建黎朝(后黎朝),于是又将升龙城作为都城。

该城历经六百多年,多次扩建,已是安南首要大城。城中共建有12座城门,最为主要的是苋菜门(安宁门)、椰市门(盛光门)、东莫们(清朗门)、官长门(东河门)等五座城门。

而齐军沿红河而来,攻至城下,面对的就是官长门。本来此处红河边有一座水寨,但因为得知有敌军乘船沿河而上,水寨中的安南官兵大部已乘船东去阻击敌人船队,几无守兵,被一营自救军攻破寨门,然后放了一把火,将整个官长门外映照的通亮。

当日夜里四点多,沿红河而上的齐国船队抵达升龙城码头,许多船只的船身和帆上皆有损坏的痕迹,想是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江面上战斗。

为了明日天亮后第一时间就对升龙城发起进攻,赶到的水师官兵们不顾疲劳,连夜将船上的十余门火炮卸载下来,然后喊着号子,拖拽至临时营地中。

城中的安南守军看着城外齐军灯火通明且又喧嚣热闹的营寨,惊疑不定,不断将此间消息报于城中清都王,言,贼军似有连夜攻城之举,请调禁卫军和城中民壮登城协助防守。

天还未大亮,郑梉便带着一众文武官员来到城头,观看城外来袭齐军动向。

昨日傍晚城头守军将领回报,得知城外敌军肯定不超过五千人,郑梉先是惊愕,继而是羞恼,我堂堂大黎朝,数百万人口,带甲并十余万,竟然让一个远在万里之外的番邦小国打到京城来了。这是对我大黎朝是何等的羞辱!

虽然,数日前派出了四千余军兵至沿海府县应对贼军袭扰,但目前留守升龙城的兵马尚有五千,而且又据有坚固城防,郑梉是不相信对方仅凭借四千多人,就能攻下这座规模巨大的城市。只要城中军民上下一心,守的四五天,附近州府军镇的兵马自然就会云集此处,将这些不自量力的贼军尽数歼灭于城下。

透过晨曦间微弱的亮光,郑梉隐隐约约看到城外的齐军营地显得异常安静,营门外十几堆巨大的篝火似乎即将燃尽,发出微弱的烟火,而且还看不到有值守的士兵,仿佛折腾了半夜的贼军,又都陷入了沉睡当中。

郑梉见此情形,遂命人出城查探一番贼军动静。

然后,一百余安南士卒潜行至齐军营地外的壕沟处时,就被四下零星响起的火铳当场射杀十数个,剩下的很快狼狈逃回城中。

虽然距离远,看不真切城外贼军是如何反击的,但通过火铳声音来判断,对方竟然不是整齐的火铳排射,而是很分散的火铳射击。这让安南上下惊讶万分,城外贼军的火铳射击精度有这么高?

随着日头的升起,以及零星火枪射击声,齐军营地也慢慢苏醒过来。

一队乡兵越过营地外临时挖掘的壕沟,前出两百多米,然后排成紧密的射击阵列。随后,不断地队列从营中涌出,将那列单薄的军阵逐渐变得厚实。

在城头安南守军的注视下,齐军阵列交替着向前滚动推进,队伍后面赫然还跟着十余门火炮,缓慢而坚定地往升龙城而来。

“贼军倾巢出动,是想对我升龙城发起倾力一击吗?”郑梉难以置信地看着城外齐军慢慢逼近城墙,摆出一副丝毫不做任何试探,即行全力攻城的架势。

要知道,升龙城乃安南最为广大的城市,大黎朝的京城,人口十余万,城墙周长二十余里,外面的贼军区区数千人就想攻破这座城池?

这未免有些托大了点吧!

其实,作为安南的京城—升龙城,在数百年的历史中,曾被外来势力数次攻破,就不说北方的强大王朝不仅几次攻破过这座城池,数度灭亡安南政权。就是南边弱小的占城,也有攻占升龙城的纪录,在14世纪末期,占婆君主制蓬峨就曾趁着当时越南陈朝末年国力衰弱时,三度攻陷这座安南人引以为傲的大城,并饱掠而归。

如今,一支来自万里之外的番邦小国军队,又来到升龙城下,试图也想攻破这座象征安南人雄霸中南地区的大埠雄城。

“开始吧!”牛虎看着前方的升龙城,然后深吸一口气,沉声命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