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一章 和谈(一)(第2/2页)

“我建议将此条款暂时搁置。届时,我需要返回巴达维亚请示。”罗莱特·梅普尔索普说道。

“既然如此,我们同意暂时搁置。”潘其风点头说道:“另外,对于你方要求我汉洲对部分损失予以货币补偿,汉洲不能苟同。你我双方征战三年,均互有损伤,岂能单独由我方给予补偿的道理?”

“除了以上两点异议,你们汉洲还有什么补充的。”罗莱特·梅普尔索普示意旁边的助手将汉洲持有异议的条款备注清楚,然后抬头问道。

“双方互相开放市场这条里,我想请问,东印度公司包含的市场范围是多大。”潘其风问道。

“仅限于巴达维亚。”

“那我们汉洲是否也可以将市场范围缩减至新乡城(今东帝汶苏艾小镇)。”

……

……

齐天在看到荷兰人提出的和谈条件后,心里也是稍稍松了一口气,看来荷兰东印度公司确实不想打了,所提出的各项条件并不苛刻,即使汉洲全部应下来,也基本无损汉洲的核心利益。而且,根据昨晚与安里·克雷多的一番沟通,汉洲已经知悉荷兰人的全盘打算。

凭借其完善成熟的商业手段,逐步控制汉洲的各种经济命脉,然后将汉洲纳入东印度公司的整体殖民体系当中。

呵呵,你一个商业殖民帝国凭什么就能笃定将我们汉洲彻底控制?虽然这个时期,荷兰击败了强大的西班牙海军,其国力也达到顶峰,海上力量称霸全球,控制并垄断着几乎大多数的航线。但荷兰却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短板,国土狭小,并且实业基础相当薄弱。

在荷兰本土,资本普遍重商业、轻实业。相较于奔波劳作,荷兰人更青睐商品交易、证券、放高利贷,抑或投资艺术品和郁金香。荷兰人倾力投入到不依赖实业发展的货物交换中,被称为“世界的搬运工、贸易活动的中间商、欧洲的代理者和经济人”。

但是,近代早期全球范围的霸权竞争归根结底是民族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尤其取决于是否具备坚实的实业基础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以及稳固而统一的国家体制。而荷兰却未能成功地从商业和金融繁荣转向以现代生产和管理技术为标志的工业化。同时其内部一直都充斥着主张王权、集权的奥兰治派与维护省权(分权)的共和派之间激烈的内斗。

既然东印度公司希望双方互相开放市场,那么,汉洲不仅会欣然接受,还要让东印度公司将其控制的整个东印度群岛、锡兰、印度,乃至部分波斯市场全面开放给汉洲。荷兰人一定会想不到,汉洲不仅已经发展了钢铁、化工、冶炼、采矿等重工业,而且还开始倾力发展棉纺、毛纺、制糖、制镜、造纸、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仅仅依靠汉洲每年新增人口,是不足以消化这么多的工业产品。

届时,汉洲与东印度公司的市场互相开放,到最后,双方的经济民生被谁控制,犹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