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探索(第3/4页)

毛泽东所讲的独特原因和相当的条件又是什么呢?毛泽东说,它的发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的国家,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因为这种奇怪现象必定伴随另外一种奇怪现象,那就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

这就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最为关键的一条——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

这也是毛泽东对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而列的五条理由中最为关键的一条,其他四条都围绕这一条展开。

蒋介石在回答为什么“赤匪”能够有现在的猖狂时,也列了五条理由。在五条理由中,他认为“赤色帝国主义者之毒计”是根本的一条。

毛泽东的五条理由中,“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即军阀混战是根本的一条。

毛泽东的认识之所以深刻,就在于他牢牢地根植于脚下的土地。

蒋介石在中国实施最严厉的白色恐怖,毛泽东却在这最严厉的白色恐怖下,在各个实行白色恐怖的政权连年混战中,为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最广阔的发展天地。

如此,我们可以看,后来革命发生的情况,我们各个苏区,湘鄂赣苏区、鄂豫皖苏区、湘鄂西苏区、川黔苏区等都是在白色政权之间的接合部,这就是毛泽东讲的奇怪现象,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给中国革命提供了一个充分发展、发育、成长的空间。

中央苏区就是广泛利用了蒋桂战争、蒋冯阎战争获得大幅度的发展。

红军长征,就是充分利用了白色政权之间的矛盾,在红色政权失去了根据地之后万里长征仍能够坚持下去。

这就是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特质的充分掌握。

15.军阀白崇禧因何为红军闪开一条路

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开始,并最后得以存活和发展,就是充分利用了“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蒋介石与广东军阀陈济棠、广西军阀白崇禧、湖南军阀何键、贵州军阀王家烈、云南军阀龙云和四川军阀刘湘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

长征出发通过前三道封锁线就是红军与陈济棠达成的秘密协议,第四道封锁线湘江之战,红军打得非常惨烈,损失过半。后来,我们很多著作中描绘了敌人如何凶残,我军如何英勇,当然这些都是客观情况,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隐含在历史帷幕后面的客观情况,就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为我们让开了湘江。

本身红军过湘江是非常困难的,到达湘江前,广西白崇禧的军队由南向北,湖南何键的军队由北向南,已经把湘江完全封死。按常理,红军不可能通过这样的封锁线,可是在红军大队人马到湘江之前,白崇禧突然间调整战线,把封锁湘江的桂系军队的南北战线陡然调整为东西战线。他这一调整,湘江一下闪开了一个百余里的缺口。白崇禧为什么突然间闪开这个口子?白崇禧在他桂系的高级军官会议上讲话,他说:“老蒋恨我们比恨朱、毛更甚,如果把湘江完全堵住,红军过不了湘江,必然掉头南下进入我广西,红军进入广西,中央军就要跟进广西,中央军在解决红军的同时把我桂系也就解决了,所以不如留着朱、毛,我们战略回旋余地还大些,我们现在是既要防红军,更要防中央军。”

这就是毛泽东指出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这就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

那么白崇禧到底是一个什么人?

港澳台一带流行一种说法:中国有三个半军事家,两个半在大陆,一个在台湾。

在台湾的这个就是白崇禧。

1928年,国民党行政院院长谭延闿特写有一副对联赠白:“指挥能事回天地,学语小儿知姓名。”从白崇禧在陈济棠面前对红军突围时间和方向的料算,人们就可知道,不只是共产党的杰出军事家们才可以被称做用兵如神。

1919年白崇禧任桂军模范营连长,赴左江流域剿匪。广西因为连年沿用招安政策,结果匪势日张,形成“卖牛买枪”、“无处无山,无山无洞,无洞无匪”的局面。模范营招安招到土匪200名,白崇禧力主将其中的80名惯匪就地枪毙,以绝后患。广西军阀陆荣廷自己就是被招安的土匪出身,闻讯大怒,坚决不许。

白主意已定,独断专行,坚决毙掉了这80名惯匪。

此后,广西对土匪的招安政策,改为进剿政策。

白崇禧这种秉性,在后来和蒋介石的关系中多次表露出来。

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则是蒋、白配合的高峰。蒋在上海下定“清党”决心,白则出任上海戒严司令;蒋发表《清党布告》《清党通电》,白则在上海用机关枪向工人队伍扫射。当时莫斯科百万人大游行抗议上海的白色恐怖,在“白”字下面,特地注明是白崇禧。

高峰之后,便是下坡了。而且因为成峰太陡,所以下坡也很陡。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仅4个月,白崇禧就与何应钦、李宗仁联合,迫蒋第一次下野。后来蒋桂战争、蒋冯战争、蒋冯阎大战、宁粤之争,只要是反蒋,就少不了白崇禧的身影。

白反蒋,蒋同样反白。

1929年3月唐生智东山再起,白崇禧在北方无法立足,在一片打倒声中化装由塘沽搭乘日轮南逃。蒋介石获悉,急电上海警备司令熊式辉“着即派一快轮到吴淞口外截留,务将该逆搜出,解京究办”。

蒋介石必欲除之而后快之心情,溢于言表。

后来亏得熊式辉的秘书通风报信,白崇禧方得以逃一命。

白、蒋关系是民国史上的一只万花筒,战场上同生共死的关系瞬间就变成兵戎相见的关系,政坛上相依为命的关系眨眼就转为你死我活的关系。

但蒋介石那个庞大的湘江追堵计划,还是必须用白。桂军战斗力极强,又有白崇禧的头脑,很可能要唱主角。

白崇禧倾桂军全部两个军于桂北边境,以第十五军控制灌阳、全县(今全州县)一带,以第七军控制兴安、恭城(今恭城瑶族自治县),自己也带前进指挥所进至桂林,弹指之间,撒在湘江一带的大网形成。桂军完全一副在全、灌、兴之间与红军决战的架势。

但白崇禧还多了一个心眼儿。他在调动大军的同时出动空军,名曰侦察红军行踪,实则侦察蒋军的行动。与蒋打交道多年,他太了解此人了,所以一直怀疑中央军想借追踪红军之机南下深入桂境。桂系的主要原则依然是防蒋重于防共,对红军“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让开正面,占领侧翼,促其早日离开桂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