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再临江宁(第3/3页)

他们只是不理解,同样的枪管壁厚度,同样的膛线刻槽深度,按说对枪管强度的影响是差不多的,为什么改成螺旋膛线后,就特别容易炸了呢?

这问题如果让工匠们自己琢磨,或许又要好久。好在朱树人比他们多懂些物理常识,视察的时候也看得很仔细听得很仔细,又观摩了几次实弹射击后,朱树人又想到点眉目了。

朱树人便随便点拨:“应该是膛线的螺旋缠距始终给定的原因吧?火药刚点燃的时候,膛压是最大的,所以枪管最后部的膛线缠距如果比较大,倾斜率高,弹丸被压进膛线受到的扭转力矩也就会很大,枪管吃不住这个力就会增加炸膛概率。

等弹丸在枪管里往前飞出几尺后,膛压已经明显下降了,这时候旋转方向上的力矩大一点,枪管也能吃住。

所以,两个思路解决吧,要么枪管后部再加厚。要么拉膛线的时候,旋转率别从头到尾固定死,可以靠近枪管尾部时直一点,越靠近枪口螺旋倾斜度越高。总之就是从固定缠距变成倾斜加剧的渐变缠距,具体哪个好你们慢慢试吧,孤也就随口一说。”

他说的解决方案也不一定对,而且说不定原理上都有一些变量漏算了。但实验思路是没问题的,引入缠距斜率可变这个思路,启发工匠多试几次,多积攒点经验和实验数据,总没有错。

朱树人唯一的要求,就是所有花了钱的实验,都必须把实验过程、结果、数据记录下来,哪怕失败了,好歹总结教训总结得全面点,让后人知道为什么,那钱就算没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