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千年大计(第3/3页)

把大冶那边的产能替代后,大冶才能集中产能全部搞武器级钢铁。

至于马鞍山这边的磁选矿、高端路线,也不是不能攀科技。只要总投入成本可控,用来攀科技验证还是不错的,

说不定朱树人点出“磁选”这个思路,再预言一点“变磁生电、变电生磁”的指导思想,还能让华夏科学家将来成为人类电学之父,把电磁感应理论雏形先提出来。

当然,也就是个雏形,历史上法拉第提出电磁感应理论,到人类真的弄出工业级发电机,怎么也得近百年的发展。

朱树人就算机缘巧合帮人鼓捣出了思路,他有生之年应该是看不到发电机了,或者最多就是看到个实验室里的不靠谱玩具级产物,绝不可能工业化,工业基础差太多了。

宋明德把鄂王爷的指点思路一一记下,立刻就去先安排采购天然磁体,进行选矿实验,然后再对尽量筛去黄铁矿杂质的煤、铁进行重炼。

用于生产焦炭的煤,以后也可以粉碎并且稍微磁性粗筛。磁力弱一点,那就在粉碎上多下功夫,也可以一定程度弥补——需要被磁性吸附起来的碎屑越轻,需要的筛选磁力也就越小,磁铁差一点也就问题不大。

一时间,宋明德安排了几手准备,一边组织更多民工,在当涂水入长江的河口位置,以及上游石臼湖、高淳湖来水位置,筑坝提高水位,

然后造一大堆水车推动的巨型石碾粉碎机,把以后用于炼钢的煤炭先在这些水车石碾下粉碎彻底,再磁筛一遍。

造大量水力粉碎机的同时,他自己筹备磁性材料,还行文去后方的大冶,向宋应星和方以智要求技术指导。

还真别说,宋应星等人水平果然比宋明德还高得多。不过旬日,武昌方面就给了回信,

宋应星还在信里教训侄儿读书不仔细,连宋朝人写的《武经总要》里提的“薄钢片热锻后急速冷却形成顺磁”来人工制造磁铁的法子都没看过。

而且宋应星还更进一步,把他自己对人造磁铁的一些思路跟侄儿详尽阐述了一番,如此一来,好歹是确保了磁性材料的供应不会断顿,无非是制造过程中燃料消耗多一点,成本高一点,算是留了一张底牌。

而且一旦大规模生产,不断试错,工艺成熟总结出经验后,成本总会慢慢降下来的。

工业科技的进步,不就是一次次大规模生产砸资源攒经验得来的么,现在亏不等于未来也亏,总要有人在工业化量产上吃亏当先行者。

朱树人对于砸资源没有意见,只是要求一切砸资源换来的经验都要尽量总结完备,不能是敝帚自珍当独门绝学,最后闹得一代工匠故去后,脑子里的经验又消失了。必须写成书,就算不公开,也要由他先珍藏起来。

于是乎,马鞍山铁矿和铁厂,总算在数管齐下的建设下,逐步走上正轨,产量和质量双丰收也是指日可期。

大量建造水力粉碎机,大量采购磁铁磁石选矿,大量摸索人造磁性材料,最后用更优质的精炼矿和精炼焦炭进一步生产高质量钢铁,每一手都要硬。

这一切会花下去的银子总数,估计至少得是百万量级的了,具体几个百万能打住,目前还没数。

但朱树人连休战的代价都付出了,这两年朝廷不用打仗,把省下来的钱先打好工业基础,未来造武器的成本也能大幅下降,长久肯定是划算的。

最后,考虑到马鞍山这地方比较偏僻,毕竟是乡野矿区,旁边的当涂县也太小,很难吸引到高端人才。朱树人觉得为了更好统筹科学研究,还是在隔壁应天府境内,搞一个研究机构。

为此,他拨出了几十万两银子,吩咐选在南京西南郊的江宁镇,设立一座“磁学研究所”,朱树人怕太惊世骇俗,暂时没提电的事儿,只说是专注研究磁。

一开始的研究方向,无非也就是如何用加热/淬火的方式,更高效、更低能耗的生产人造磁铁,以《武经总要》和《天工开物》上的思路为基础。

至于研究所里的人将来会不会鼓捣磁铁鼓捣得多了发现电,那就是很遥远之后的事儿了。

研究所的负责人,自然也是要有工部六品主事的官职级别待遇,将来可以把武昌大冶那边的技术人才逐步分流过来,群策群力发展更多的方向,朱树人内心已然是把这所江宁镇上的研究所,当成未来华夏的元老级理工科大学来筹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