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膏粱子

周围的人都在看蘑菇,蘑菇没有那种别人一看就会羞的马上躲起来的反应。两眼炯炯有神的看着林如海,整个人跃跃欲试,她是真的想在这里打一段拳。

林如海自己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最后面色很正常的说:“姑爷爷会打八段锦,拳……就不懂了,不敢多评论,今日就不看了吧。”

蘑菇还很可惜:“那……行吧,八段锦没拳脚好用,真正强身健体的是拳脚,我回头……”

老太太立即说:“回头的事儿回头再说,萱姐儿啊,带着妹妹先回去吧。”

蘑菇就很遗憾的拉着妹妹礼数周全的拜别了一群人下去了。

云芳这才松了一口气,屏风后面人很多,大家都若有似无的飘来几缕目光。云芳一一回敬,看什么看,没看过活泼的女孩啊!

在后面陪着老太太说了一会儿话,林如海到底是个大男人,在后院还不能久留,老太太这里竖着几面大屏风,屋子里脂粉味很重,也知道荣国府的女眷都在这里,便对着老太太说。

“如今住的也近,过几日小婿再来给您请安。”

老太太知道他们要出去喝酒,就跟林如海说:“外边备下了酒席,你们去外边吧,如今也确实住得近,哪一天闲着了在家没人聊天,只管往这边来。”

这边不管是贾赦还是贾政都已经站了起来,一群人倒退着走了几步,便带着子侄出去了,至于兰儿和桂哥儿被放在了后院。

这顿饭主要是推荐贾宝玉,所以贾环贾琮就成了衬托贾宝玉的对照组。

席间坐了一桌,宝玉挨着林如海坐。

这些人说的也不过是最近一段时间官场上的事儿。

在这里重点要说一下贾雨村。

贾政说:“贾雨村那个人以前瞒了妹夫也瞒了我们,咱们那个时候都不知道他原来是个落井下石之辈,好在如今能认清他的为人了,也不算晚。”

随后贾琏把贾雨村对待香菱他们家的事儿给说了一遍。

贾赦交代林如海:“他这些丑事如今还没有爆捅出来,然而他为人严苛贪婪已经快盖不住篓子了。我听说如今他做事骄狂,这一段时间在朝堂上和不少大人吵得火热。”

林如海问:“最近因为什么事在吵?”

贾赦想了想:“我仿佛听说是因为他家女眷用了他的仪仗?”

荣国府在外边联络的一直是贾琏。贾琏就跟贾赦说:“老爷,您说的是过去几天的事儿了。如今是他做事霸道,打骂下属官员趁机寻错赶出兵部。兵部已经闹了起来,告状告到了御前。”

说着提着酒壶给林如海满上一杯。

林如海听了之后忍不住皱眉:“这是真的吗?他在江南的时候我听说为人骄傲了一些,有藐视上官的嫌疑,有文采的都有这个毛病,倒是不算什么。扬州距离金陵并不远,我只是听说他日常骄奢,骄奢……也不算是大毛病,在金陵的时候做事还有章法,怎么在京城之后就有些癫狂了呢?”

贾琏说:“贾雨村其人并不是无能之辈,如今各处也有传言说是有人指使他这么做,其中详细的咱们也不知道,不好多说,只是就目前来看确实是有点儿……”说到这里摇了摇头。

林如海已经明白了。

“算了,我与他也不过是早些年认识,这些年在江南来往的不多。我是去翰林院当差,翰林院和兵部向来不和,和他来往的时候就更少了。”

翰林院读书的看不上兵部的那群大老粗,兵部的那群大老粗又看不上翰林院那一群穷酸儒。

可以说两家是两看相厌,来往就更是少之又少。

外边的事说完了,开始说家里面的事。几个人喝了酒,林如海就看着桌子上这些小辈儿,羡慕的对贾赦贾政说:“这正是人丁兴旺之兆,我在江南的时候听说过贵府的家学,如今颇有些名声,这几个孩子是不是在学里读书?”

说到这个,贾政立即来精神了:“正是,如今这两个小的一直跟着读书,读的勉强能让人看过眼去,就是宝玉,前一段时间是跟着先生读私塾,这一段时间去了学里,成绩尚可一观。我知道妹夫腹藏锦绣,比我们兄弟有学问的多,对宝玉我们兄弟也是抱有极大希望的,只是这孩子读书几载,我们也不知道读的怎么样,请妹夫指点一二。”

贾赦在一边说:“我们想让宝玉科举读书振兴门楣。富贵虽好,然而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耕读传家才能长久。”

这几句话说的林如海频频点头。

“既如此……”

宝玉瞬间把心提了起来。

林如海问:“最近在读什么书?”

“回姑父的话,跟着先生读孟子。”

“孟子!”林如海这个时候稍微一想就能猜出来宝玉的水平。当年林黛玉进京都的时候就已经读了四书,这么多年过去了,宝玉才开始读孟子……和一般人家的孩子比起来,那确实是优秀。

这个一般人家的孩子还是指那些寒门子弟,家中贫寒接触不到那么多书。所以肯定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找书,找先生,慢慢的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有些人能参与科举的时候已经是中年人或者是白发苍苍了,而那些少年时期参与科举的,要么是真的神童,要么是家里有底蕴能支撑的起读书。

在读书人集中的地方,从不会因为一个人老的牙齿要掉光了去科举而嘲笑他,不仅仅是那种“朝闻道夕可死”的认同,也是社会环境笑娼不笑贫的气氛。穷不是一件丢脸的事儿,老了去科举,也不是一件丢脸的事儿,哪怕白发苍苍哪怕牙齿脱落,一旦中举,整个家族都跟着飞升,做不做官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家族往后可以少交粮了。

像是宝玉这样的膏粱子弟,家中不缺书也不缺先生,更应该从小培养。江南那些大富商大地主家的子弟都是在十岁左右已经通读了四书,他们的童年和青年都承载着家族的希望,所以江南学风浓厚。

宝玉听说从小聪明,这个时候才读了这么点儿,怕是因为家中溺爱给影响了。

林如海捻着胡子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那我就问一问。”

这下不止宝玉紧张了,连贾政都紧张了起来。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则天下归之!何解?”

简单一点就是把这句话给解释一下。复杂一点就是以这句话为中心提出论点论证论据,如果学问比较杂,乱七八糟的杂学又了解的比较多,更能旁征博引,把文章做得花团锦簇,随后点明主旨,利索的收尾。

在林妹妹的父亲面前,宝玉是有心卖弄一下自己的学问。

于是便告辞离开酒席,稍微一想,便提笔写了一篇八百字的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