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8章 朱厚照做好人(39)

◎明武宗和小王爷签下契约◎

“草原下雪关我父汗什么事情?”

阿尔没搞懂, 天气的变化和地上的人能有什么关系。

他还是太嫩了。

“话不能怎么说。”萧靖一脸严肃地胡说八道,“打个比方, 朕是大明的天子, 你父亲是蒙古的天子,对不对?老天爷觉得儿子做得不对,它要教育惩罚儿子, 所以才会降下天灾。你父亲肯定是有哪里做得不对,所以老天爷让草原大雪七日!若是你父亲不加以改正,恐怕以后会有更大的灾难!”

阿尔完全懵了, 从来没有人告诉他这些东西。他不是特别相信大明皇帝说的这番话, 可耐不住对方的神色十分认真。

蒙古小王爷真的被唬住了。

莫非草原大雪,真的是因为父汗做错了事情?!

“父汗怎么可能会犯错呢?”

阿尔的声音有些颤抖。

萧靖一副“我跟你说掏心话”的真挚模样,缓缓道:“犯错嘛,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定是你父亲即将犯下大错, 所以上天才下雪示警。唔,你且说说,是不是你父亲即将犯下杀孽?”

阿尔心虚地说:“是,是吧?”父汗曾想过带兵攻打大同,这打仗哪里有不杀人的?

小王爷瞧着像是天真的孩子,他这个真少年被萧靖这个装嫩的老鬼忽悠得一愣一愣的。萧靖早猜到蒙古人会不安分,因为北方有雪灾, 大家的日子都过得不好,所以蒙古人蠢蠢欲动想要出兵劫掠。

事实上哪里会因为蒙古人想要出兵,所以老天爷下雪惩罚?

皇帝忽悠人时用的逻辑关系,本来就是颠倒过来的。

可是阿尔没察觉, 他真的以为自家的情况被说中了!他的脸色一白, 心想莫非老天爷不想要父汗出兵, 所以天降大雪?

少年焦急地说:“陛下,我该怎么办呢,求你帮帮我们吧……”

“帮你们也不是不行。”萧靖一脸和善地说,“停止兵戈和杀戮,上天会赐福于你们的。今年,老天爷赐给朕瑞兽当康和丰收的粮食,朕可以借一万石粗粮给你,但是来年立秋的时候你要拿一万头牛马来还。”

“还?”阿尔不想还,他家想白吃。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萧靖抓着阿尔的手,要按手印签订契约,“你若是不还,朕明年上秋天你家去拿。”

阿尔稀里糊涂地按了手印,他看到自己的红手印盖在一张绢上面,皇帝告诉他大明愿意支持鞑靼部一万石红薯。

一万石是什么概念?

一石差不多有一百二十斤,一万石就是一百二十万斤。一百二十万斤红薯全部做成稀的,勉强能做出来六百万斤稀饭。如果按照每人每日吃一斤稀饭来计算,六百万斤稀饭足够养活十万人吃六十天。

这批红薯能让鞑靼的穷人饿不死,熬到天气升温的时候。至于大贵族有牛有马,他们没有粮食,难道不会把冻伤的牛马杀掉吃肉吗?

萧靖从来没有小看鞑靼部的实力,他们喊穷,的确是有很多穷人。可是喂饱了草原上的狼,对他有什么好处呢?

阿尔以为自己占了大便宜,得了粮草,快快乐乐地出了宫门。他没资格走承天门的正门,走的是旁边的掖门。

其他鞑靼人运送红薯先走,阿尔和几个护卫是最后走的。蒙古小王爷看完元宵节的灯,方离开北京。有探子报予锦堂老人,说蒙古小王爷出手阔绰,买了不少东西。

“哟,是个有钱人呐,果然越有钱的人越喜欢占人便宜。”

万岁拿着线报进门,他一番阴阳怪气,屋里的姑娘顿时察觉到了。小张抬头问:“谁要占万岁的便宜?”

“还不就是那群鞑靼人。”萧靖坐下来,长出了一口气,“这回小出血,终于把这群打秋风的打发走了。”

张嫣给他递了一枚枣子,笑嘻嘻地说:“您就任由他们占便宜?”别人她不知道,可是眼前的人她最了解。他抠门又小气,想要占他便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萧靖在强迫蒙古人签订契约的时候,早已经想好对策。他说:“今年秋天要亲征,甭管打不打仗,要到北方各地巡视一圈。东官厅的人养了那么久,是时候要拉到边镇遛一遛。鞑靼人信守承诺,按时送还牛马还好。若是他们没有契约精神,大军直接上他家,把鞑靼人的牛马拉走。”

皇帝的事情能叫抢劫吗?

不能啊!

那叫御驾亲征。

万岁今年实岁十八岁,虚岁能算二十。二十岁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不再是小孩,是能做正经事情的大人。在原身的记忆当中,鞑靼人会在八月出兵,十一月,甘肃巡抚战死。也就是说,今年明朝皇帝陈兵在北方是很有必要的。

他说:“等料理完鞑靼人的事情之后,我们去河北霸州,再去山东,理由我都想好了,就说要到泰山祭祀。沿途的吏治需要整治,为非作歹的地主豪强必须要打倒,不然往后可能会有一波起义军……刘六刘七起义,嫣儿可有听说过?”

张嫣一想到这茬,心里乱糟糟的。她回忆着刘艳儿的记忆,道:“怎么可能没听说过,当年这件事情闹得那么大,便是我这样的小平民也听说了。因为都姓刘,我爹还叫我躲着人走……”

正德四年,八月,鞑靼人南下抢劫。正德五年,河北刘六刘七起义。鞑靼人抢完东西就跑,总体来说没有对明朝造成伤筋动骨的大问题。反观起义的风波闹得越来越大,起义军号称拥有步骑十三万众,打出“直捣幽燕之地”、“重开混沌之天”的旗帜。

后世对于刘六刘七起义的介绍不多,但是许多人肯定都知道一个词。

流里流气。

流(刘)里(六)流(刘)气(七)的典故出自于这一次起义,不知道是明军对于起义军的污蔑,还是刘六刘七的军队当真作风不正。

萧靖想的是,若是他能借着祭祀泰山的由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皇帝把当地百姓都安抚好,大家日子过得不错,傻子才跑去造反。

如此一来,起义的风波可能会减到最低,或者压根不会出现。

“我觉得我好难。”他低头摸着精致的青花瓷茶盏,“福气没有享受到,事情特别多。”

正德四年,初春

阿尔在北京顺利要到粮食,这在鞑靼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少年骑在马背上,北风迎面吹过来,身上却是一点儿都不冷。他在里头连续穿了三件毛衣,这是鸿胪寺官员教他的穿法,说这样穿毛衣特别保暖。

“父汗——”

“哥哥——”

明朝的军队押送着一万石红薯,从宣府出关,走这条路线去蒙古更快。将军把红薯送到鞑靼人的领地范围内,话没有多说,人带兵转头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