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什么都学

姜王之前是去屠野那儿的时候, 已经去织坊看过,这次来桑泽郡就纯纯是为了表扬刘耘,顺带给桑泽郡的的其他官员喂鸡汤。

“我知道, 桑泽郡能有现在这个模样, 大家都出了力。未来桑泽郡要是变得更好, 你们未必没有机会……”姜王的言语恳切,对诸位官员们未来的表现十分期待。

桑泽郡这才那到哪儿呢,姜国最富裕,最有名的地方, 是蓝河县。

在蓝河县成为姜蓁的封地之前, 常年被水患侵扰, 县内的百姓日子过得并不好, 卖儿卖女也是常有的事情。

可现在, 哪怕蓝河县不卖盐, 来往的商贾也没有断过, 而且有了大坝水渠,还有农庄那边传出来的种地和养牲畜的法子, 蓝河县百姓的生活水平直线上升, 哪怕做不到顿顿吃肉, 一个月吃一回肉总是能做到的。

如果和蓝河县相比的话, 桑泽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等桑泽郡的官员送走了姜王,不用刘耘催促,大家都商量起了让桑泽郡致富的方法。

“国道是朝廷征发徭役, 但郡内的道路,还有水渠, 还是得我们自己想办法, 想要提高粮食的量产, 怎么能没有水渠。”

“府衙这边的账上还有钱,可以跟卫国来的商贾订两百头牛……”

“桑泽郡可以种甘草一类的药材,可以种来试试看。”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群人被激发了干劲之后,都变得活跃了起来。

刘耘乐见其成,笑眯眯的说道:“试,都试,织坊刚卖了一大批布,有钱!谁要是做成了,我就向太女替你们请功。”

等身边的热闹劲头过去了,刘耘才拿着官报,一行一行的仔细阅读,偶尔还会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官报就是教人做官的东西,哪怕他是被表扬的那个典型,依旧还是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

报纸这种东西,只要排好了版,就能大量印刷,除了下面的郡县,都邑这边也迅速的铺排开来。

各个衙门看报纸免费,但普通人想要买报纸,一份就要花十个半两钱。

就算这样,买报的人也络绎不绝。

除此之外,还有写文章来投稿的,报纸可是个宣传自家学说的好地方,还能给自己扬名。

秋月一时间被各方投送来的书堆淹没,“这个好……那个也不错………我都很喜欢……”

筛选到最后,秋月也拿不定主意,直接送了十几篇文章到姜蓁的案头。

“太女,一期学报的位置就那么多,我实在是难以割舍,还是太女来选吧。”

姜蓁抽出一篇文章,瞄了一眼秋月鼻子上架着的眼镜,提醒道:“别以为有眼镜就能为所欲为,你年纪不大,要好好爱护自己的眼睛,别在晚上看书。”

“太女不觉得我这个眼镜很好看吗?”秋月把眼镜摘下来,放在手上把玩,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年轻就是任性啊。】

【不过有一说一,秋月的审美确实不错,银色的镜框,再配上她冷淡的眼神,看起来就有文化人的气息。】

【话说,这次秋月拿来的文章质量很高哎,《浅谈日食》这篇文章放在这个时代,算是超越性的发现了吧。】

姜蓁看完了文章,目光落在了最后的落款处,抬头对秋月问道:“范映雪是谁?我怎么没听说过。”

“范学的女儿,阴阳家的人,对天象历法颇有研究,也就只有他们才能保存那么久远的记录了。”秋月说道。

这个时代,知识一直被贵族垄断,能总结出日食的规律,光靠聪明才智可不够,还要有历史资料。就跟写理科论文一样,没有数据支撑,根本就没法下笔。

【这篇讲解日食的,有很强的科普作用,应该发表。】

【我也赞同。现在还只是日食,打好了基础,以后就能研究太阳系了。】

姜蓁也觉得这篇关于日食的文章写得不错,放到一边留用,然后又拿起了另一篇文章。

【哟~这篇文章写得也不错,兵家的吧,把之前四国战败的原因分析得透透的。】

【这篇文章也该发表。】

等姜蓁把十几篇文章挨个看了一遍,发现自己也面临了秋月一样的问题,难以抉择。

【既然选不出来,那就都刊登好了。】

【以前没有竹纸,不能大批量发行,大家攒的东西有点多,现在都一股脑的拿出来了,以后应该就没那么多好文章了。】

太女府虽然帮着大家出过著作,但姜蓁的逼格在那里,能上门来找姜蓁的,都是各家的大佬,其他人都还没这个资格。

这就导致现在书面上书的种类并不多。

姜蓁把那十几篇文稿交给秋月,说道:“把这几篇文章都刊登上去。另外,再问问他们,可有出书的想法,若是他们愿意,可以按照以前的规矩,替他们出书。”

“但这十几篇文章,是三份报纸的量,作坊里的工匠忙得过来吗?”秋月怀疑的问道。

姜蓁笃定的说道:“没问题。作坊里现在已经把活字印刷术弄出来了,效率比雕版快了许多。”

听到这个消息,秋月脸上的笑容也变深了,心满意足的抱着文稿离开。

看着秋月去准备下一期的报纸,姜蓁转头对卫蝉问道:“这期的官报,四国的人买了吗?”

“买了,是那几位太子花钱订下的。”卫蝉回道。

“订了就好,他们要是没订,我都准备送他们了。”姜蓁瞄了一眼案桌旁边的那份官报,忍不住笑出了声,“这些可都是好东西,真希望他们能好好学习。”

【嘿嘿嘿南橘北枳,东西是好东西,能不能用好就不一定了。】

【等他们变成姜国分国的那天,家里的大炮就又能出去亮相了。】

几个大国时不时的就要干一仗,都打习惯了,只要没打出什么生死大仇,战后的生意往来并不影响。

和谈一结束,作坊里堆积的书本,就一车又一车的运往了四国。

为了让大家能好好学习,姜蓁还稍微放松了对另外四国竹纸的控制。

齐国以前就想学姜国变法,因为之前那场战争,前进的脚步暂缓了一下,战后立马就把姜国的东西都捡了起来。

当初和谈,是齐柔给姜蓁写信,露了齐国的底,把齐国太子给卖了。

但现在齐柔送往姜国的信,一般都是写两份,一份是给姜蓁的,一份是给齐太子的。

给姜蓁的信,一般都是:太女姐姐我想你了,我又遇到什么问题了,想请教你一下……

给齐太子的信,那就更肉麻了,亲近的同时,还不断的表着忠心。

信里面的内容,最开始是母后想你了,哭得眼睛都肿了……你儿子瘦了……国内有其他公子得了父王的宠爱,有点嚣张……我想护住母亲侄儿,让他们不受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