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三章 解刳院雅座两位(第2/2页)

即便是眼下这些已经铁证如山的案子,已经够把他们送入解刳院了,接下来的案子已经不需要二人认罪了。

陛下又不肯夷三族、诛九族,解刳院已经是顶格处理,九卿共议,给二人办了加急。

之所以九卿这么着急的把孙毓、魏景阳送进去,完全是京官们有些害怕,刘氏在奉天殿内哭诉那一日,皇帝陛下的怒火实在是让京官们胆战心惊,不让陛下早点出口气,陛下万一把这件事当成个由头,扩大打击面,京官们哪里承受得住?

倍之这种手段,群臣们会用来反抗皇命,皇帝就不会拿来对付群臣吗?

会不会不重要,群臣们相信,陛下,一!定!会!

“我不要去解刳院,放开我,让我死,不要……呜呜呜……”孙毓还在挣扎,缇骑们抽出了孙毓自己的袜子,塞到了他的嘴里,这才止住了喧闹。

“来了?”陆子才知道今天缇骑们会把二人送来,便早就等在了门前。

卢忠看着陆子才站在解刳院大门前,不自觉的打了个寒颤,明明艳阳天,四处都是暖风,可是这安安静静的解刳院,还是让人心底发毛。

起初,卢忠还以为是自己知道里面做什么,才害怕,可是夏天的时候,这解刳院里,连知了都没有一个,这让卢忠心里直犯嘀咕,其实卢忠没问罢了,只不过是卫生需要,解刳院里并没有树,所以没有知了。

双方互相见礼。

解刳院的常客卢忠都有所误会,更别提坊间了。

“陛下说这两个案犯,按照惯例,还是灌孟婆汤。”卢忠特意交待了下,仍按旧例处置。

解刳院是岐圣门庭,医者刳腹是医道,大明的太医们,不是刽子手,送解刳院更不是真的凌迟,说是凌迟,不过是为了收威吓惩戒之效,但是在朱祁钰眼里,这医者从不是贱业,冉思娘,宠冠后宫的冉宁妃,都在解刳院里当值。

陆子才当然知道陛下给魏景阳计数的事儿,物理意义上的千刀万剐,可谓是暴戾至极。

其实解刳院做好了准备,陛下的意志是至高无上的。

可陛下到底是不把解刳院当凌迟场,专门拿了圣旨,告知解刳院依旧遵循旧例。

卢忠一回头就笑了,那个在皇帝面前叫嚣着爷爷就是魏景阳,爷爷就是景泰王的人,此时已经吓得屎尿齐流了。

陆子才也不在意,这都是小场面,胡濙次子胡长祥拿着两个碗,缇骑们扣住了两人的下颌,把袜子抽了出来,这孟婆汤就灌了进去,动作熟练,配合默契。

很快,孙毓和魏景阳身子一软,瘫在了地上,舌头耷拉在外面,翻着白眼。

卢忠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这场面了,立刻说道:“陆院判,衙门里还有事,就不多叨扰了,院判留步!”

卢忠带着缇骑走了,只不过走的比跑的还要快。

“留下来喝杯茶,我这里还有新到的……”陆子才伸着手说话的时候,卢忠已经消失在了拐角的地方。

魏景阳、孙毓被送进了解刳院之时,远在康定,也就是撒马尔罕的王复,正在和伯颜帖木儿、和硕、阿史那合霍、隔干台吉发脾气。

王复非常愤怒的说道:“将阿史那仪和王永贞送到大明去,是因为王永贞要就学了,早在王永贞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定下来的事儿,明面上是就学,实际上就是质子,西域诸国畏惧我们,是怕我们,还是怕我们身后的大明西征?”

“你们若是要反对,早些说话,玩弄这般鬼蜮伎俩,又是为何?凭白让大明看去了笑话!”

伯颜帖木儿、和硕、阿史那合霍、隔干台吉,看着王复一脸暴怒的模样,有的时候,真的分不清,这人到底是不是大明的墩台远侯。

若说是,王复做的所有事,完完全全是为了康国的利益。

可若是不是,但收到的所有消息,无不表明,王复的的确确是墩台远侯,大明王朝里最狂热的一群人。

“康国公,我还有一个女儿。”阿史那合霍摸了摸自己的脑袋,试探性的说道。

王复一甩手,哭笑不得的说道:“这是女儿的问题吗!”

“我的意思是很明确的,若是要反对,你们就大声的讲,我又不是不听,还是我堵着你们的嘴,不让你们说话了吗?既然不反对,我送走之后,你们又把这件事告诉了陕西布政使孙毓,还被大明皇帝给查了出来,大明皇帝会怎么看待我们康国?”

“这个本身就是一盘散沙的康国,果然是一盘散沙!当了表子还要立牌坊,又当又立!”

“尊严,从来都是自己争来的,不是别人施舍的!”

阿史那合霍硬着头皮说道:“我真的还有一个女儿,比阿史那仪漂亮。”

伯颜、和硕、合霍、隔干并不知道该怎么让康国公消气,只能说这个了。

王复一甩袖子,余怒未消的说道:“不用了!阿史那仪把王永贞留在了康国公府,和王越等一道回康定,搅吧,搅吧!你们就搅合吧!”

“若说有愧,是我有愧刘氏,可是你们这一闹,大明皇帝就得处置,现在好了,康国公公世子,被大明嫡母养着,这日后,王永贞是跟大明一条心,还是跟康国一条心,这个结果,你们满意了吗?”

“本来这事不闹起来,阿史那仪和王永贞都能留在大明,公世子是国公夫人养着,即便是在大明,也是和咱们康国一条心。”

“做什么事之前,哪怕是不跟我商量,能不能动动你们的大脑袋想一想?”

“现在咱们跟陕西三司的联系也断了,日后想弄点钢箭火羽、铁锅、茶叶、盐巴轻重之物,都得看大明的脸色!”

王复其实对事情的结果,从政治去思考,非常满意。

王复知道自己对不起刘氏,也对不起两个孩子,可是忠孝自古不两全,在大明利益和自己的私利上,王复选择了前者。

这在当初,他做了夜不收那一刻,就已经成为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