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改善财政(第2/2页)

但也会着人警告那友人,少去耽搁贾思勰的宝贵时间。

时日一长,除了沉心创作的贾思勰,他的挚友几乎都知道了高澄对他以及那部农书的看重。

再也没人敢去打扰贾思勰。

这些都是后话,高澄确定了以科举制为主,荫官制为辅的选官制度。

并再开朝议与群臣商讨,高澄将自己的良苦用心说得明明白白,碍于他的权势,也没有人敢从中挑刺。

于是高澄又命人将这一选官制度布告天下,供众人评议。

作为主要选官途径的科举制,仅凭只重才能,不看出身这个原则就能赢得无数人的支持。

但也也有许多人提意见,都觉得三年一考太长了,希望高澄能酌情缩短,改为两年一考,甚至一年一考。

高澄对于这些意见一笑置之:想得美,官员俸禄可是我来掏。

嗯,小高王已经完全将国库看作自己的私产,也算别样的一心为公了吧,毕竟公家的,都是他私人所有。

也有人建议每次录取人数少一点,这样就能做到一年一考,多给考生试错的机会。

但吝啬的小高王怎么可能答应,真以为组织科考不用花钱。

提到开销,高澄真真正正犯了难。

开科举本身对于高澄来说并没有难处,整个东魏都是他们父子的一言堂,刀斧加身,谁敢明着反对。

真正难点在于设立县学、州学这二级官学以及在各地推广蒙学的开销。

东魏财大气粗不假,当年向佛教化缘,户口收获用来养军,搜刮开的钱粮也早就耗用完了。

而河北搜检来的户口,所得税收也用来在河南、河北开办马政。

按理说要搁在今年以前,紧巴着过日子,也能把这笔开销挤出来。

可西征大败,对今年的财政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不只是发动近四十万民夫,影响春耕。

更因为丢了三万中兵,对其家眷的抚恤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这还是高澄狠了心,对那些没有逃回来的民夫家眷,只保证他们不会被饿死的结果。

太昌六年,四月二十八,由中书省发布政令,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将以科举制为主要选官方式。

同时将科举制的各项细节,以及考试内容公诸于世。

将有太昌七年开始第一次科举考试。

一时间但凡识字之人,无不争相求索书籍。

而高隆之早已命人将与科举各类书籍的雕版刻印完毕,开始了印刷生产。

高澄也开始了他改善财政的第一项手段:书籍专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