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第2/2页)

更不要说那两名店长了,听说这店还没开起来的时候,两人还只能算是学徒时,一个月就能拿到六七十块钱的工资,拿了大半年。

这样算来,他们店里随便哪一个,比一些在厂里干了十几年的老员工拿的工资还高,目前看来,店里效益特别好,最起码几个月是能坚持住。

因着有这份高工资的工作,今年过年若是相亲,相信也会容易许多。

说完福利,赵军又说起了规矩。

做吃食生意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是重中之重,需要着重强调,再有就是店里的账目,这两项一旦有人犯错,就不仅仅是处罚的问题,会直接辞退,情节轻微的也不会留在店里,除非愿意到到养殖场去养鸡养鹅。

继续忙了两天,开业活动过去了,赵军和姚晴天才稍微轻松点,两人秉着疑人不用疑人不用的想法,仔细考察过了也就学着放手,不将什么事都抓在自己手中,要真是如此,他们夫妻俩得累成陀螺。

赵军每日送货到店里,也不再进柜台切菜了,例行查完账,去银行存了头一天的营业款,就去忙别的事或是回养殖场了。

因为在年边,也因为这些时日天气很好,新开店的生意一直很好,赵军和姚晴天也就一直很忙。

不过就是再忙,大家也不会忘记过年的事情。

日子也来越红火,过年也越来越热闹了。

腊月二十五,村里好些人家聚在一起合着打起了豆腐,养殖场也不例外。

自吴薇母子来养殖场过后,雪也停了,虽然因为气温低,雪化得慢,何婶不能天天回楼房住,但只要赵磊傍晚开拖拉机或是三轮车去厂房,她必定跟着车过来。

腊月这一个月,养殖场的鸡和鹅销得极快,后续孵化没有跟上销售进度,出多入少,如今厂房那边工作量也大大减少,何婶便抛下何伯,从腊月二十四晚上住过来便不回去了。

万燕红早早泡好了黄豆,此时,四个大木棚正在大厨房外厅堂里的石磨架边放着。

赵军今日都没有一早去县城,让赵磊一个人送货过去,他留在家里帮着磨豆子。

吃过早饭,一纵人连同大着肚子的吴薇和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都聚到东边厅堂里,看热闹。

在场的,除了上了年纪的何婶,其余人都没有亲手打过豆腐。

毕竟在几年前,许多人家肚子还填不饱,买块豆腐吃也算比较阔气的事,哪里奢侈得起打整板的豆腐。

万燕红觉得这两年的日子简直可以说是翻天覆地,过年打豆腐也成了说做就能做的事情。

她泡黄豆时,眼都不用眨,直接按着四板豆腐的量泡的,泡之前还将那些瘪的、成色不好看的剔除了,也不心疼。

刚开始磨豆子时,还轮不到赵军上手,大家都很新奇,像玩似的纷纷排队轮流推拉那石磨,连七岁的姚水兰也试了试。

等大家都尽了兴,赵军才将抱在手上的闺女放回摇篮里,来接手剩下的活。

赵军负责拉磨,姚晴天用大勺子挖了清水泡着的豆子往石磨口子上倒,夫妻俩配合默契,很快就四大盆豆子磨好了。

而后赵军将磨好的豆汁倒入专门买来的白纱布制作的吊床中,过滤出豆渣,滤下来的豆汁用大木桶接着,拎到厨房,倒入大锅中煮。

而后点豆腐要有经验的何婶来,姚晴天看明白后便去准备汤汁和小菜了,眼看着豆腐脑就要成型了,做豆腐之前自然要先喝上一碗热乎乎的豆腐脑了。

甜口的很容易,放些白糖就可以,可赵军一向是无辣不欢,所以姚晴天准备给他调配一碗咸口的,可以配些小菜和辣椒油。

在场除了两个还未满一岁的孩子,其余大人与小孩人手一碗,根据各自喜好的口味加料。

小小的白瓷碗,装着凝胶状乳白色豆腐脑,舀上一大勺姚晴天精心配制的酱色汤汁,撒上一些榨菜粒和干虾皮儿,再淋上几滴芝麻香油,赵军那晚还添上一勺红油。

一勺挖起来,颤巍巍的,入口即化,十分细腻,比鸡蛋羹还要嫩滑。

午饭自然是豆腐宴了。

自家做的豆腐,因为要留存一定的时间,只能做成老豆腐,所以压制的时间长了些,不太适合来做汤羹,姚晴天取了两块大的,切成厚块,裹上一层淀粉和蛋液,用油将豆腐两边煎至焦黄,而后和薄切的五花肉片一起红烧,起锅前撒上一把大蒜叶翻炒提香。

姚晴天最喜欢的就是拿豆腐和鱼一起炖,冬日里自然要吃热乎乎的,煮好后,姚晴天直接用铜炉锅子来盛装,铜炉子里面装了引燃的炭粒,边煮边吃。

鱼汤的鲜香完美地融入豆腐之中,豆腐滑嫩鲜香,比鱼肉还好吃。

冬日里,一群人热热闹闹围着炉子吃美食,心里也是美翻了,连有些孤僻的何烨也吃得眉开眼笑。

吃完午饭,剩下的两板豆腐也点好,已经舀到棉布中包好用大石头压制上了,余下的活就都交给何婶一人在家看顾了。

其余人要去县城逛街买年货了,正好赵磊把山轮车开回来了,大大小小一车拉去县城也方便。

高兰妹和姚成军在镇上店里忙,白日里不得空过来,昨晚得知姚晴天今日要带着她家三个孩子一起去县城逛街置办年货和新衣时,高兰妹给了姚晴天六十块钱,姚晴天自然没收,高兰妹只得给到七岁的姚水兰手上,并且让她记下给她们姐妹三买东西的钱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