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节 传统与现实(第2/2页)

而且只有少数人知道,林默更是得到了国家的支持,解决了最难以解决的引擎问题,若不是这个信息具有极高的保密等级,恐怕国内许多相关行业的单位非得为了那两套F119-PW-100二元矢量推进引擎而闹得打起来不可。

两台最核心的引擎到手,就意味着战斗机完成了一半,而且相当多的技术和材料汇聚起来,这架“妖孽”即使没有图纸上原本的参数那么可怕,可是实际性能也相当相悍的紧。

在严教授家里,林默将在南海上空遭遇英国人超高音速无人战斗机“燕隼”的气动力外形绘制在了纸上,作为气动力设计专业的人员,绘图是一项基本功,不论手绘草图还是电脑绘图,都必需十分熟练。

“燕隼”的十几张多角度侧面图引起了严教授的兴趣,甚至还翻出了一坨胶泥,不一会儿功夫,就做出了惟妙惟肖的实体模型。

“老师,你学过泥塑?”林默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叫做泥塑的手工艺技术,不过看眼前这架等比例缩小的胶泥“燕隼”,没十几年的功底,怎么可能会做的这般精致。

严教授搓了搓手上沾的泥屑,看了一眼自己满脸吃惊神色的徒弟,看来今天自己又给他带来了一次不小的震撼,作为师傅他当然得意于这种崇敬的目光,为人师表的感觉越发强烈。

严教授喜滋滋地理了理手上的工具,说道:“哪里哪里,一点点小手艺,想当年电脑还没有普及,设计所里跟现代化最接近的只有那一台DEC的小型机,根本做不了计算机模拟演算,即使是公式演算也全靠算盘,用搞‘两弹一星’时的土办法,全靠人海战术来堆,而且当时的计算机公式全是苏联人给的,这也造成了直到现在我们的大多数战斗机都或多或少带点儿俄系血统……”

“……在当时我们只能依靠实体比例模型测试,特别是气动力方面,必需依赖模型,很多模型都是你师傅我和其他人跟着老手艺匠人学习,就用这么原始的办法,靠手工一点点的做,呵呵,当时我们哪儿像搞飞机设计的,都跟泥水匠没什么区别,做出来的模型有金属的,也有胶泥的,你看看这个胶泥模型,如果外面用蜡之类的包裹住,留上注浆孔和导气孔,就可以当作模具来用,我这一手也是练了十七年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