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第2/2页)

他确实没怎么看明白封映月的信,但是上面自己的名字他是认识的,“娘让我听话,让爷爷奶奶好。”

“好好好。”

唐母笑眯眯地应着。

发现里面有永平的画信后,元蛋更高兴了,“永平说他和小伙伴滚铁环的时候得了第一名,还说他家里吵架了,有一个人走了,他不开心。”

唐母听他说得这么通顺,也好奇地凑过去看,发现有一张纸上,画了好些小画,有几个小娃娃滚铁环,然后其中一个小人脑袋上标注了一个数字“1”的,还有一个小朋友站在那哭,另一个大朋友走出一道门的。

“确实、好像是这么一个意思。”

唐母挠了挠头,“画得挺好,很传神,下面又是什么意思?”

一群人围着一个锅,锅里有鱼,其中两个人头上顶着数字“0。”

“永平哥哥说,娘给他们做了鱼吃,这两个就是爹和娘。”

元蛋高兴地指着顶着数字的两个小人道。

“为什么头上有这个?”

“因为我叫元蛋,爹娘头上顶着蛋,意思就是元蛋的爹娘。”

元蛋很懂地说道。

唐母:......哦。

封映月也发现永平在画画这方面很有天赋,于是就在林婶面前提了一嘴。

林婶把这个事儿放在了心上,她特意去有电话的地方,给林小叔所在的单位打了电话,等林小叔跑来接电话时,就听对面母亲让他休假的时候回去一趟,商量关于永平的事。

林小叔本来不想回来的,就怕被骗,不过再三思考后,还是在下一个休息日回去了。

“送永平去徐老师那学画画?”

听了父母的话后,林小叔有些惊讶。

徐老师就住在三巷,是个国画老师,不过之前因为一点“误会”被送去牛棚改造,其间徐老师的妻子生病去世,女儿没放弃,四处奔波,才得到了机会,把徐老师接回来。

但他再也没去学校了,在家带外孙。

“是啊,你看看永平的画,没人教过他,要不是你封大嫂提醒我,我都没注意。”

林婶子把画给他看。

“但是我们心里还是没什么底,就看你怎么想的,要是能行,我们就送过去,学费我们给,你不用担心。”

林小叔自然是同意的,还表示他也出一份钱,被林婶子拒绝了。

在永平收到元蛋的画信时,他已经在徐老师那学习了。

林婶子看了元蛋的画后,也觉得天赋不错,“要不暑假带上来,让他去徐老师那学学?”

封映月有些心动,于是和唐文生商量。

唐文生道:“看他自己有没有这个兴趣,永平没画信之前,就爱画画,他热爱,元蛋不一定。”

“也是。”

接下来的时间,封映月和唐文生都在各个竞赛中努力,有些竞赛成绩不错,有些只得了参与奖。

哪一门比较短板,他们就攻那一块,日子充实而幸福。

大学第一个暑假到来时,封映月和唐文生把刘家里里外外都打扫了一遍,甚至把冬天的衣服都拿出来洗了再晒好,最后一一叠放在箱子里。

这才和刘大舅告别,回到县里。

他们到筒子楼的时候,唐母已经带着元蛋回老家去了。

不过他们有钥匙,又是回来看看老朋友们的,所以也不着急。

宋枝挺着一个大肚子,拉着封映月一个劲儿地说话,“我可想你了!这两天还想着给你写信,但军哥说你们可能这几天要回来,我就没写。”

封映月笑了笑,“幸好没写,不然就浪费邮票了。”

田婶子她们也一一来到家里看他们,只有赵大嫂不在家,但是赵天过来了,还和他们吃了一顿饭。

“吵架了,回老丈人家好几天了,”赵天喝了一口酒,“这段时间老吵架,要不是囡囡没放假,她早就回去了。”

唐文生给他满上酒,“有什么可吵的。”

“欸,还不是为了工作的事儿,”赵天有些丧气,“我倒是想往上爬,可也得爬得上去啊。”

家里有了老二,老大也渐渐长大,这屋子难免就有些小,这天热的时候,那就更觉得哪里睡着都热。

眼瞅着王大哥和田叔都升职了,赵大嫂能不火大吗?

“田叔和王大哥他们要去新宿舍楼住了?”

纸厂又修了宿舍楼,与筒子楼这边不一样,隔壁宿舍楼每一户面积都是六十平米左右,那可比这边大。

住着也舒服。

“是啊,下个月就搬进去。”

赵天点头,“所以我媳妇儿着急得很,就怕我一辈子都让他们住在这。”

封映月只是在一旁静静地听,并没有多说什么。

第二天在宋枝家吃了午饭后,二人便提着东西回生产队了,坐的是红大嫂的牛车。

有日子不见,红大嫂瞧着精神不少,听她说了才知道,她一个孩子考上了高中,一个考上了职中,最小的那个孩子读书也挺厉害,当然是高兴的。

“恭喜恭喜。”

二人由衷祝福着。

“谢谢,”红大嫂也跟高兴,“我也不太奢望,家里能出你们这样一位大学生,我就心满意足了。”

“一定会的,”封映月道。

红大嫂一个人养活三个孩子,非常不容易,可她依旧十分乐观,不怕苦,不怕累,那几个孩子也都是顾家的,这样的人家,以后的日子不会差。

元蛋和栓子他们在队里到处跑,瞅见封映月二人的时候,他还觉得自己眼花了,“栓子哥,那两个人长得真像我爹娘。”

栓子当下就给了他肩膀一下,“啥叫长得像,那根本就是!”

元蛋嗷了一声,像个小炮仗似地冲向了那边的小路,“娘!爹!”

“欸!”

二人一前一后地应着,山谷间回荡着他们的声音。

元蛋跑得更快了。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