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第3/4页)

客人说:“我来两只青虾。”服务员就会帮他夹两只虾。客人又说:“再来一对螃蟹。”服务员就会从装蟹的冰盆里选一对。就这样一只只选下去,直到把偌大的盘子装满为止。

除了海鲜,还有配着海鲜一起吃的蔬菜,比如香菇、青笋、萝卜干等,同样是客人点什么服务员帮忙夹什么。

对于服务员来说确实忙碌了些,但是想到每位客人的餐费以及自己能拿到的提成,他们恨不得一天能接待八百位!

其实吃到海鲜锅这部分,大多数客人已经饱了,后面的主食系列——海鲜面、海鲜粥、章鱼小丸子等,就是尝尝鲜罢了。

只是,十个里有九个这么浅浅一尝就给陷进去了,遗憾自己前面吃太多,错过了这样的美味。

有了遗憾,就有了下次再来的机会不是?

主食之后还有消食果茶,是楚溪客和祥云楼的茶点师傅一起研究出来的,以应季水果为主,加入合适的药材,有点像现代的凉茶,也有点像奶茶。

总之,对于客人们来说又是新奇的体验。

临到出门,热情的门童还会送上一份外带小食,或者是几粒章鱼小丸子,或者是一串轰炸大鱿鱼,也有客人得到了一兜小点心,每个人都不一样,打开无不惊喜。

这就又激起了长安贵胄们“集邮”的乐趣。

短短一顿饭的功夫,祥云楼海鲜自助的名头就在长安贵胄圈里传开了。

正如楚溪客所说,与海鲜的味道相比,这些人更在乎的是过程中的体验,还有享受到的服务。

这一点,祥云楼无疑是满分。

就在众人都在好奇海鲜自助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时候,第一期《长安食录》刊印完成了。

楚溪客按照最初的计划,第一期报纸免费送给美食街那些消费能力不俗的熟客,非常大方地为祥云楼引流。

他还用足足半个版面对海鲜自助进行介绍,又偏偏在最吊人胃口的地方戛然而止。

凡是看到这期《长安食录》的人,仿佛在那一行行文字中看到了一双双勾人的手,迫不及待地被勾进了祥云楼。

第二日,祥云楼雅间就被悉数预定出去。

至此,祥云楼海鲜自助一炮而红。

楚溪客没想到,它还能红得发紫。

起因源于一场意外。

这天,楚溪客体验的是管事一职。钟离东曦不远不近地陪着,能随时看到他,又没有上前打扰。

楚溪客十分满意。

正穿着管事的制服四处巡视,突然听到儿童游乐区那边传来一阵喧哗。

楚溪客紧走两步,就看到一个穿着跑堂制服的少年拉着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子,想把对方从蹦蹦床上拖下来。

没想到,那个小孩子看着瘦瘦小小的,力气却很大,跑堂拖了半天没拖动,反倒摔了个屁股墩。那孩子皮猴似的,做鬼脸嘲笑他。

“怎么回事?”楚溪客端出管事的威严。

跑堂看到他,一脸委屈:“这个小子不是咱们楼里的客人,偏偏还要霸着蹦蹦床,不许其余孩子玩。”

楚溪客问:“你想怎么做?”

跑堂仿佛回到了培训时,紧张地答道:“把他赶走,让客人家的孩子过来玩……”

楚溪客摇摇头,说:“首先,你确定他不是楼中的客人吗?倘若他是,为了不让你去找家长告状故意跟你说不是,你就这么把他赶走了,回头客人找来,你如何交代?”

跑堂面露愧色,道:“我、我没想到这一点……”

楚溪客又道:“就算他当真不是客人,这么小一个孩子,你把他赶到大街上,是想让他被车马撞到,还是干脆被人贩子拐走?”

跑堂吓了一跳,连连摇头:“不,不是的,我绝无此意!倘若如此,我这辈子都会良心难安的!”

楚溪客面色稍缓:“知道良心难安就成。不过,这也不怪你,这种情况培训的时候确实没有考虑到……这样,你负责把他送到家人身边吧,若能做到,工钱就不扣了,还会奖励你一串钱。”

跑堂连忙应下,拉着孩子到雅间里去问了。

楚溪客发现,这个跑堂很聪明,他没有一个雅间挨一个地问,而是先问了外面的服务员,确定里面是家庭聚餐或者有已婚的娘子才会带着孩子进去辨认。

那个孩子也是有趣,他也不吭声,就像故意逗这个跑堂似的,就这么跟着他走。

直到问了一圈下来,确实没有客人丢孩子。

跑堂过来找楚溪客,楚溪客指了指楼下一家水粉铺子:“不妨去那边问问。”

这家水粉铺子正对着祥云楼的木梯,若是有孩子跟着大人过来挑选胭脂水粉,等得无聊了,看到这边有趣的楼梯和花灯确实很容易被吸引过来。

果然,跑堂刚一下楼,水粉铺子里就冲出来一位惊慌失措的妇人,旁边还跟着个哭哭啼啼的小丫鬟。

跑堂极有眼力,拉上孩子就奔妇人过去了,果然那妇人一把将孩子搂在怀中,又很快收敛了神色,端庄地向跑堂道谢。

跑堂指了指身后的祥云楼,表面是在说孩子跑丢的原因,实际巧妙地把二楼的海鲜自助和儿童游乐区介绍了一番。

那孩子也是猴精猴精的,脆生生道:“里面可好玩了,有长长的可以滑下来的东西,还有一蹦好高的那个,我在家里都没有见过!阿娘饿了没有?咱们也进去用餐吧!”

跑堂借机道:“六岁以下的孩童免费,六岁以上十四岁以下的半价,随行仆役可在一楼等候,有免费的茶点供应。”

妇人稍稍迟疑了一下,最终点了点头,道:“我是为了感谢你帮我照看幺儿。”

跑堂热情道:“不会让您失望的!”

结果就是,妇人不仅没有失望,还送给祥云楼一个大大的惊喜。

《长安食录》第二期,楚溪客留出了一个征稿专栏,原本他担心没人投稿,找了几个写话本的书生当托,没想到会收到一首诗。

那是一首赞叹海鲜自助菜品精美、服务周到的诗句,用词精炼,表达到位,还能借食物暗喻人生百味,一下子就把立意拔高了。

就连姜纾都赞叹不已。

楚溪客看了一下署名:梅韬韬。

“原来是她,怪不得。”姜纾笑着点点头,继续举着那则小诗细细品味。

楚溪客好奇道:“梅韬韬是谁啊,听着像个女子。”

贺兰康酸溜溜道:“可不就是女子么,当年还说过以她之才名,非姜家小郎不能入幕呢!”

阿爹的暗恋者?楚溪客顿时更有兴趣了。

在贺兰康醋味冲天的解释中,楚溪客才了解到,梅韬韬曾是一代名伎,卖艺不卖身的那种,尤擅作诗行令,单就诗名来说,不亚于姜纾。

有趣的是,她十分仰慕姜纾,据说还传出过可为了姜家小郎还良的话,只是后来姜家一朝蒙难,梅韬韬也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