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第2/2页)

看他受尽挫折,难得还心有志气,宁湘放了心,正色道:“你定能金榜题名,得偿所愿!”

马筠安终于露出笑来,“承姑娘吉言。”

两人小坐了会儿,马筠安便告辞归家,宁湘也要离开,余光瞥见方才他坐过的地方掉了个灰白的布包,开来一看竟是块玉佩。

看成色有些年头,不是男子平常所佩,倒像是他母亲的东西。

可惜人群里已经找不到马筠安的身影,宁湘又不知他家在何处,大晚上也不便去找。

时辰渐晚,空气里弥漫的香火气息仍然浓厚。

僧人们把祭坛上的东西都搬回去,净闻搭手,把剩余的香烛收进竹篮里,躬身去拾地上的经幡,却见香客信徒离开的码头有两人仓皇转身。

在此之前,他们在看他。

他们很快消失在人群,与黑夜融为一体,他瞥见他们脚下一闪而过的皂靴。

那是宗亲皇亲的护卫侍从所用制式。

净闻停顿了一瞬,掌心与繁复的经幡纹路相贴,身后有师兄弟过来,他面色如常交出去,转头又做自己的事,直到住持在身后唤他,拿出一串菩提佛珠。

“师伯。”

住持年事已高,语气却是温和的:“我见你心有忧烦,似有所累?”

净闻垂首,声色微沉:“弟子愚钝。”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住持并不细问,也不多加苛责,只将佛珠交给他,“这是金刚菩提所做,日日受香火供奉,今赠与你。愿你持珠心上,静虑离妄。”

住持年过古稀,是得道高僧,声音带着久经尘世的沧桑,他站在那里,便将喧嚣红尘隔绝在外。

净闻看着那串佛珠,眼皮动了动,沉默片刻,最终双手接下:“多谢师伯。”

佛珠触手冰凉,在骨节分明的手指间浮过温润的暗光。

一百零八颗佛珠,消除一百零八种烦恼。

宁湘眼看住持离开,蹑手蹑脚跑过去,看了眼他手里的佛珠,然后摊开手拿出那块玉佩。

“法师,我捡到一块玉佩,好像是马筠安的,你能跟我一起去找他吗?”

他抬眸,看看天色,侧脸在半明半昧的光影里朦胧不清。

“明日寺中有讲经会,贫僧去不了,烦劳施主送去吧。”

他眉眼微垂,幽深的眼眸里看不清情绪。

宁湘把玉佩收好,一路上暗骂出家人没有心,看不懂她的心思。

没劲!

一场盛大的法会,终在子时前结束,波澜壮阔的江水飘浮着千盏莹莹发光的河灯,带着人们的祈愿,隐入黑暗之中。

宁湘回了客栈,没想到离开许久的常青回来了。

他像是才赶了路,风尘仆仆。

“宁姑娘。”

宁湘倒了杯茶,抬头察觉他神色有异:“怎么了常大哥?”

常青将茶饮尽,神色略有些严肃:“大人吩咐了一些朝堂上的事,总之不是什么好事。”

皇上病情自入夏后略有加重,天子尊严使然,见不得自己日日溺在床榻,苟延残喘,趁机发落了几个宫女太监,连侍疾的妃嫔都被赶了出去。

丞相飞鸽传书说荣王似乎派了人离京,极有可能是冲着净闻而来。

常青这几日调查了一番,果然发现荣王的人来了琢州,只是他们行踪隐蔽,一时无迹可寻。

涿州不是久留之地,太子在这里更是危险。

丞相信上所言,一定要护送太子安全回京。

常青曾试着劝说净闻无用,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宁湘身上。

出家人戒律森严,净闻一旦破戒,决计不会再留在寺中。

且太子殿下温柔纯良,比起空门清规,更放不下眼中受苦受难的万千黎民。

宁湘不傻,看出常青的忧虑和净闻有关。

“我要做什么?”

常青把一个纸包交给她。

小小的一团,没有什么分量。

宁湘茫然接过,“这是什么?”

打开看,是碾碎的细末,正要低头去闻,却被常青拦住。

他眼神动了动,不太自在地说:“给殿下准备的,紧要关头时再用。”

这是他从那个莺莺坊的女子手里得来了,她说坊里的客人们助兴都用这个,只是药效有些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