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第 171 章(第3/3页)

好丑……

胤祉:“跟他说,画得很好,下次别画了。”

唐岳噗哈哈大笑,又问:“那新书什么时候出?”

胤祉:“快了。”

唐岳:“。”懂了,‘快了’就是完全没法给出确切日期,很大概率要等很久的意思。

希望孙大哥等半天等不到新书的时候,不要打人。

胤祉两世人加起来,被催稿都催习惯了,懂得各种拖延敷衍之法,这朝代又没有专属编辑管他,他不由自主就拖了很久、很久……

一月底时,蒲松龄和李英贵向胤祉辞行。

他们此番跟着胤祉回京,是来报喜的。

第二季御稻也丰收了。两季稻产量稳定在每季五六石,比起以往一亩良田一年只有两石来说,足足多了两番不止。

两季的稻种留下来,完全足够一个南方大省种再种两季的了。

此番他们要赶回南方,免得误了农时。

胤祉的

《御稻与少年》已经在去年冬天完结,并低价卖遍了大江南北。

结果年底全大清上下十几个省的地方官,不约而同地上折子求御稻种子。

康熙让李英贵计算了种子储量,考量许久后,决定一大半留在江南省种,让李英贵和蒲松龄看着。

其中一成的种子,给了两广巡抚佟国维,让他在那边好好试种。

剩下的给每个省都分了一些,并要求地方官做好种植记录反馈。

李英贵这回不仅在村里光宗耀祖,还要到各地去教别人种御稻,心里可太美了!

胤祉很珍惜他这样的农业科研人才,见他飘飘然,不由多叮嘱了几句,让他别被糖衣炮弹迷了心智。

蒲松龄笑道:“三爷放心,我定会看好他的。”

李英贵很听他这个老师的话。

但胤祉看了看蒲松龄,也不太放心,“你也是,做个清官、好官,不然,呵呵。”

毕竟蒲松龄虽然少年得志,但实在是沉寂太多年,好不容易坐上高位,地位特殊,心性还是很难说。

蒲松龄:“……”

被一个九岁小孩训话了。

……

也不知道是不是年景好,康熙二十四年初,各种天灾特别少,也不大。如沛县闹了饥荒,济慈会仅仅用了十天,二万石粮食,就帮官府安置好了那批灾民,且无后顾之忧。

连边境作乱的罗刹人和噶尔丹的人,都少了很多。

然而在这一派风平浪静的祥和中,谁也没想到,传说中被‘吓尿了’的萨拉巴图尔,居然去而复返,又回到了京城。

这是去哪儿又借了副胆子?

康熙是在畅春园接见的噶尔丹使者,出于某种恶作剧心思,他还喊上了胤祉。

只是,当父子俩听清对方来意时,两人的脸色都先是一黑,接着就气炸了!

萨拉巴图尔居然说,那噶尔丹想要求娶二公主?!

噶尔丹比汗阿玛还要大十岁,都四十二岁了,居然想要他才十二岁的二姐姐去和亲?!!

这还是在二姐姐早已订亲的情况下。

胤祉杀人的心都有了!!!

萨拉巴图尔不小心对上他的眼神,吓得一个激灵,匍匐在地,瑟瑟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