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江宁之祸,人心惶惶,大夏京都,暗流涌动(第5/6页)

“咱们终究是一家人,叔您放心,往后谁要是再敢对您不利,侄子我第一个不干。”

“还望锦年叔,见我年幼,揭过此事。”

“以后侄儿一定悔改。”

李基彻底老实了。

其实当不当皇帝他都不是很害怕,这是没影的事情,最起码得三五十年后吧?

他真正害怕的点是,自己父亲。

昨日抽打之时,他是真看出来了,自己爹怒了。

在他印象当中,自己老爹温和无比,即便有时候自己闯祸了,也只是斥责一二,也就算。

可昨日,眼神当中明显就是恨其不争的感觉。

他也不蠢。

就算顾锦年不说这么多,他心里也知道,自己惹怒老爹了。

只是没有顾锦年想的这么深层罢了。

如今知道了,李基那里敢任意妄为。

见李基这般识时务。

顾锦年还真有一点反应不过来。

不过事实证明一点,李基这家伙倒不是真蠢,就是被惯着,太飘了,太膨胀了。

“行了。”

“李基,其实刚才我说这么多,就是想点醒你。”

“我是你叔,咱们说到底是一家人。”

“以前有些隔阂,但都是孩童玩闹罢了,可大是大非上,一定是自家人帮自家人。”

“昨天你挨揍,我问你,有谁替你说话了?”

“还不是我?”

“往后你跟着我学,我会跟你爷爷还有你爹说好话。”

“还有,既然咱们解除误会了,喊叔就算了,喊我一声锦年哥就好。”

看着李基这般识时务。

顾锦年也没有继续拿捏了,说实话李基再怎么说,也是太孙,指不定就是以后的皇帝。

差不多就得了。

真要这样拿捏下去,以后不好收场。

现在得了便宜就行,也得说几句好话,缓和缓和关系,不说什么以后好兄弟,但最起码不要因为这些事情,影响未来发展。

可顾锦年这话一说,李基马上拒绝了。

“叔,这话不妥,你的的确确是我叔,侄儿以前没大没小,也就算了。”

“现在侄儿已经大彻大悟,痛改前非,不能不守规矩。”

“以后无论是明面上还是私底下,我都喊您叔,一声叔,一生叔。”

李基的觉悟,让顾锦年彻底没话说了。

抛开之前脑残不说。

这觉悟真是顶级。

“行吧,往后好好学着。”

“李基。”

“你好好给我记住这句话。”

顾锦年点了点头,随后看向李基,极其的严肃。

“叔您说,我听着。”

李基点了点头。

“一家人不害一家人,怎么闹都是自家人的事,对外要同仇敌忾,知道吗?”

顾锦年无比认真。

这是提醒。

“锦年叔,你放心,我明白,从今往后侄儿与他们分道扬镳,划清界限。”

李基点了点头。

“行了,好好休息。”

看李基这般,顾锦年也没多想,不管李基是真心还是假意。

能不搞僵还是最好别搞的太僵。

也不担心李基跳反,他距离皇位,最起码还有五十年。

再说了,李基也没有理由跳反。

不然脑子不是有问题?

为了给藩王减轻造反难度,我把最大的国公势力铲除?

如此。

转眼之间。

三天时间过去。

而这三天内。

对于大夏大部分地方,都显得十分平静。

但对于江宁郡来说。

这三天,民怨四起。

整个江宁府外,到处都是难民。

有些难民还有点家当,带来了锅碗瓢盆,煮着一些粮米。

而有些难民,却已经开始上山捕猎亦或者寻找野草。

大量官兵镇守,威慑这些难民,只不过这些官兵心头也毛,难民的眼神已经开始逐渐变化了。

从几天前,满是畏惧。

到现在,眼神之中不知道在想什么,动辄几百双眼睛看过去,有一种被狼盯上的感觉。

好在的是,官兵数量不少,朝廷也来了些人,还算是能够稳住。

“他娘的,一石粮米卖一百二十两白银,怎么不去抢啊?”

“这群奸商,就知道发国难之财。”

“这群贪官污吏该死,米商涨价,他们无动于衷吗?”

“一石粮米,十之一二都参着砂砾,当真是畜生,不怕遭天谴吗?”

“这算什么?你们还能买到粮米,我们吃的都是陈年旧米,昨天有一户人家,吃了发霉的米,腹痛一宿,全家都走了。”

“这群畜生东西,不得好死。”

各种咒骂之声彼此起伏。

民怨已经很重。

但更让他们感到可怕的是。

依旧有源源不断的灾民朝着江宁府涌来。

此时此刻。

江宁府内。

张旸也面无表情听着汇报。

“郡守大人。”

“根据官府统计,昨日饿死十二人,因霉米致死九十五人,七人死于斗殴,共计一百一十四人。”

声音响起。

道出这个数字。

而张旸却面容冷清,望着对方缓缓道。

“非官府统计呢?”

张旸出声。

如此问道。

百万难民,死一百一十四人,他信吗?

后者一愣。

最终缓缓开口道。

“四千八百余人。”

“聚集府外之人,一路难民,无法清算。”

他出声。

张旸瞬间沉默。

零零碎碎,算上无法统计者,一日死万人。

这当真是人间炼狱啊。

也就在此时。

一道声音响起。

“大人。”

“朝廷来信了。”

随着声音响起,张旸立刻起身。

接过下属递来的信封后。

张旸直接拆开。

只是很快,他脸色变得无比难看。

一旁幕僚不由皱眉。

“大人,朝廷何意?”

他询问道。

“继续放任,加强治安,不得发生民变,凡有民变,直接镇压。”

张旸开口,声音都是寒的。

后者却不由沉默。

片刻过后,他叹了口气道。

“大人,属下应当知晓陛下的意思了。”

他开口,如此说道。

“什么意思?”

张旸看向自己这个幕僚,有些好奇。

“激怒民怨,杀商放粮。”

后者回答。

令张旸沉默。

只是过了一会,张旸摇了摇头。

“做不到。”

“也无法做。”

“这些商人不蠢,虽价格疯涨,一百二十两白银已经到了极限,几个大商更是将价格一直稳在七八十两。”

“他们也怕朝廷秋后算账,这般行为,无法真正激怒民怨,而且刀子落下,也过于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