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第三个综艺15(第2/2页)

陆行叹了口气,迅速调整了过来:“虽然有压力,但我觉得我能做好。”

杜导接了句话茬:“不担心自己拖后腿了?”

陆行:“如果拖后腿了,就努力让自己进步。如果做的不够好,就争取做得更好。我相信我自己。”

杜导检查了下摄影机,确定拍到了陆行说这句话的画面,才喜笑颜开的道:“过度的谦虚就是骄傲,你老在摄影机面前这么谦虚,观众就该误会了。下次别铺垫,直接说心里话,像是什么老子天下第一、没人比我更厉害、我生下来就是为了征服观众之类的话都可以说,大胆的抒发自我。”

陆行嘴角抽了抽:“谢谢,但我真没有这种心里话。”

杜导嘀咕道:“不应该啊,我在你这个年纪,成绩没你现在好,可比你狂多了,恨不得怼天怼地怼影评人,你怎么一点都不狂?”

陆行想了想,诚实的道:“我只上我想上的节目,拍我想拍的电影——这还不够狂?”

杜导沉默了两秒,很是沉痛的道:“你这是提前三十年把我现在干的事干完了。”

*

在主演找到感觉后,黄导大手一挥,找了个合适的日子开拍。

陆行的戏份少,出场频率不高,但人物设定相当巧妙,每次出场都必定是重大剧情点,所以没法把陆行的戏份协调到一块迅速拍完。

毕竟重大剧情点意味着几乎所有主演都会出场,也意味着黄导会对这些戏份精雕细琢,所以陆行只能跟着黄导的拍摄进度走,等拍完自己的戏份才能杀青。

这导致陆行在片场闲得要命,跟反复cut的孙易恒他们形成鲜明对比。

黄导的cut跟王贺的cut不一样,王贺每次喊完cut后,会跟演员反复讲述cut的原因以及他想要的效果,但黄导喊完cut之后,只会默默的用低气压席卷片场,冷冷一笑,然后让演员自己找感觉。

黄导不要求演员严格按照剧本来演,只要能演出压想要的效果,黄导就能欣赏演员在拍摄过程中的自由发挥,但要是演不出他想要的效果,那对方的灵机一动就只会迎来强烈的低气压。

因此,陆行有幸见证了黄导因为孙易恒在演戏过程中的灵光一闪而现场改剧本的名场面。

不愧是用一句“没感觉”就拖了这部戏两年的黄导,果然相当随性。

“我记得你今天没有要拍的戏份?怎么不在酒店待着?”黄导改完剧本,让孙易恒跟张谷志去熟悉新改的那段剧情,将注意力投注到满片场晃悠的陆行身上。

没办法,陆行的存在感太高了——不管他走哪,身后都跟着两摄影师,在片场独树一帜。

陆行转悠了一圈,没找到事干,坐回了小板凳:“反正在酒店也没事干,还不如来片场观摩一下。”

“哦,对,你本来就是来剧组观摩的,”黄导有一搭没一搭的跟他聊道:“那你看出什么了?”

陆行很感慨也很诚恳:“大家演的真好。”

黄导觉得陆行要求太低,招呼陆行看显示屏:“你别用演员的视角来看他们演戏,你用观众的视角来看这个屏幕——感觉怎么样?”

陆行盯着屏幕里发生在茶馆里的对话看了片刻:“虽然只是一个茶馆,一场对话,但拍的真好,有江湖气。”

黄导对他的回答不是很满意:“你就看出了这个?”

陆行嘀咕了一声:“之前也没说还要写观后感啊……”

见黄导飞来眼刀,陆行忙正色道:“我学到了很多,但都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感觉。比如说一些小动作可以更快更生动的竖立起人物形象,邵易凡就有这个习惯,他这个角色每次杀人前都会轻轻弯一下嘴角,感觉像是很愉快,又像是在生气。还有孙易恒光靠眼神就演出人物的心理波动,又不会显得用力过猛……”

越是旁观陆行就越觉得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说他还停留在凭借天赋和本能在演戏的阶段,那么孙易恒他们已经步入了如何让角色活过来的阶段。

黄导对他的回答还算满意:“行,你就坐这看吧。”

黄导一满意,陆行就惨了,原本陆行在片场到处晃悠也没人管,有时候黄导拍得太晚,陆行还能先回酒店休息(反正拍的不是他的戏份)。

但黄导在眼皮子底下给陆行留了个小板凳后,陆行就没法到处晃悠了,更别说迟到早退了。他楞是在没有戏份的情况下,过上了高强度旁观拍戏的生活,然后终于迎来了他在剧中的第一次出场。

因为是实景拍摄,所以乌泱泱的拍摄小组带着大队人马千里迢迢的赶去了拍摄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