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第2/2页)

有了这样的筹码,乌力罕自然便可以与那彦图谈判更有利的条件了。

为防止泄露消息,他的信里说得含糊其辞,却派了最信任的心腹,亲自将新的计划说给那彦图听。

那彦图果然被打动了。

他想要拿回属于西戎的半壁国土,甚至得到更多。

慎郡王始终是他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时间拖得越久,这拦路虎就越强大。

资助邻国皇子,然后让整个沙国成为攻打慎郡王的前锋,这样划算的买卖,他无法拒绝。

为此,他同意了乌力罕的要求,以商队的名义,将一批成品的震天雷运送到沙国境内,帮助他们完成整个计划。

两国本就通商,没有人会注意那些商队。

卢西恩二世忙于集权,根本无暇顾及遥远的加美罗斯州上那个愚蠢的大儿子。

也或者说,他的监控动向仅限于,不能让埃尔顿再次被挑唆去攻打北戎草原,根本没想到,他这儿子的目标,已经换成了他的性命。

位于肃城的李洵,同样不知道此事。

他的情报机构还无法渗透到西戎王族身边,也不知道沙国这些上层贵族们私底下的动向。

但经过几个月时间的发展,有姆扎城这个坚固的基石,他那情报营里的沙国奴隶,已经迅速扩展到了八百多人。

等把这些人培训好,放出去组成商队,人数将在冬天以前再次翻倍。

能如此顺利,自然也要感谢卢西恩二世目前将注意力集中在首都附近的几个州,乌力罕则一心想要拉拢西戎,为刺杀卢西恩二世做准备。

谁也没心思注意姆扎城这个边境小城的异样。

除了北疆情报营的扩张,李洵治下的领土上,分到土地的百姓们辛勤地劳作着,肃城等地,秦川平原和蕃平长宁,都经历了一次夏收,将郡国的粮仓从岌岌可危的地步瞬间拯救回来。

秋收后,要不了几个月就是秋收。

从农事部汇报的消息来看,整个郡国范围的农作物长势都不错,必然会带来更大规模的丰收。

这个冬天到明年,都不会再缺少粮食。

李洵打算在秋收与耕种完成后征兵。

这次征兵主要是为了屯兵做准备,要去比肃城等地还要苦寒的北疆和西疆。

李洵没打算欺骗士兵们,但实话实说无疑会给征兵带来难度,毕竟他治下的百姓们已经不再像流民一样随时挣扎在饥饿线上了。

所以,这次李洵初步拟定这次征兵的服役期限是五年,期间并不像一般士兵一样带家眷随行。

五年服役期满,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继续留在军营还是退伍回乡。

退伍者,每人都有三十两银的退伍津贴。

这样一笔钱,足够士兵在家乡安家置业,才能促使他们愿意背井离乡前往危险又艰苦的边疆。

这对财政将是不小的压力。

因此,李洵的这方案一提出来,就遭到了林德康与李明婉的反对。

这次要征兵的数量实在不少,高达十万,比任何一次都多。

这五年期间,郡国要养接近三十万兵马,每个士兵的各项开销和军饷都不低,郡国先前从各处抢来的银钱,可支撑不了那么久。

“银钱都是矿物而已,我们自己没有,天地也会赐予我们。”李洵这样说道。

见他胸有成竹的样子,一老一少两位重臣顿时惊喜地瞪大眼睛。

“殿下,您是不是发现了银矿或铜矿?”

先前纳古斯部落外的赤铁矿有先例,林德康是一点都不怀疑他的判断。

李洵没有隐瞒他们:

“西疆递了折子上来,在伊尔喀城南一百五十里发现了银矿。”

这银矿李洵早就是知道的,却没打算这么快去开采,谁知道竟然提前被发现了。

发现这矿的地方官是李舒仪。

在收到李洵的信后,她果然是同意了留下那孩子,暂时放在蕃平府抚养,说等孩子身体情况稳定了,再送回肃城。

她自己虽然舍不得送走孩子,却没有被孩子绊住,小孩还没满三个月,她就给李洵写信,说希望能留在蕃平做些事情。

李洵便给伍汲下令,让他根据安和公主的意愿,在西疆给她安排一个偏基层一些的官职,先好好锻炼一下,以后再酌情考虑向哪个方向升职。

谁知道李舒仪竟然选择去地方上安置流民。

蕃平初夏丰收以后,东边大启郡县的贫苦百姓们听说了这边分地的消息,羡慕不已,纷纷背井离乡前来投奔,数量多达七八万人。

郡国本来就需要人口填充西戎那边的广大领土,伍汲便把这些人酌情安置到了适合耕种的土地上。

李舒仪负责的那个县,大概安置了两万人。

带着少量驻军和流民们到达后,当地今年干旱少水,李舒仪便先组织人手钻井。

谁也没想到钻井会钻到银矿。

百姓们不认识银矿矿石,李舒仪见多识广却是能认出来的。

当下就说这是铁矿,附近不宜种植,将百姓们迁移到其他地方,然后亲自回蕃平向伍汲报信。

伍汲又将此事汇报给了李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