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第2/3页)

随后的流程更不用说,丰收,称重,都是安排好的。

跟着的林启还有林婉芸,忽然觉得这一幕有些熟悉。

当初纪炀在扶江县就是这么称菜的。

上次因为肥料的缘故,让当地粮食增产几十斤,上百斤。

可以说震惊整个潞州。

甚至让先皇都微微吃惊。

也是那个时候,让先皇注意到下面还有纪炀这个能臣。

如今算算,竟然过去十二年了。

纪炀的想法依旧跟之前一样,但之前是让扶江县百姓吃饱喝足。

如今的目标是让天下百姓吃饱喝足。

未尝不是一种不忘初心。

徐九祥带着皇后在田间看着,对人温和有礼,又不失皇家风范,让不少农家人也看到年轻帝王的模样。

倒是更亲切,更有朝气?

上午第一亩稻子的重量出来。

按照汴京往年三百二十斤的均产,足足提高了二百斤!

一亩地,五百二十斤!

良种的作用,在第一亩地的产量已经显现出来。

纵然有这里农人格外精心照料的原因,也有良种的极大作用。

五百二十斤。

这简直让大家不敢想象。

放在现代,或许还是低产。

但在承平国这里,已经是前所未有的产量。

现在的承平国大小官员,可不是去年时候,去农务一窍不通的。

如今的他们,学习颇多,他们本就是学富五车的人,主动钻研农务,岂有不懂的道理。

五百二十斤,实在太让人诧异了!

纪炀自然不会说,他昨天辛辛苦苦挑选田地作为第一亩田,产量能不高吗。

他看着众人兴奋的目光,已经知道事情成了一半。

接下来的收获更让围观百姓发出欢呼。

因为他们知道,这些良种的育种,证明有朝一日,他们也能种上这种粮食,他们也能有如此收获。

别看汴京不怎么种稻子,他们就不能为稻子欢呼?

谁让小麦也在育种。

哪个庄稼人看到这种收获的场景不欢呼,那就奇怪了。

甚至连一些官员都跟着喝彩。

特别是外放过,当过小官的官员,他们之前接触的都是百姓穿衣吃饭问题。

如今纪炀解决的,正是这些问题。

徐九祥向前几步,手里捧着稻谷。

他之前看别人育种是一回事。

在御花园开辟地方种田又是另一回事,亲自种过田,更知道里面艰辛。

随着亩产一点点报上来。

五百二十斤,五百斤,四百九十六,五百二十一。

所有人心里的火热渐渐被温和的稻子平复。

看着风吹稻田,看着阡陌纵横,内心被收获的快乐充实填满。

等到黄昏时分,虽说田地并未全部收获,但皇上缓缓道:“待良种推广,天下减税一成,十年为期。”

这下,外面听到消息的百姓更是不敢置信。

也就是说,以后的十而税二,改为十税一。

十年之间都有效!

如果他们也有这样高的亩产,再有田税的减免,那将会什么场景?

家家户户谷物满仓,绝对不是梦。

当天晚上的汴京内外,都被这两个好消息填满。

其实在纪炀跟皇上的规划里,十而税一,其实都能再减。

但前提是天下隐田减少,天下田地按时交税,特别是那些大庄户,大豪强们。

只是如今田产还没清查结束,只能暂时用税一来安抚。

这些规划,暂时埋在纪炀跟徐九祥的心里。

终有一日会实现的。

至于现在。

大家还是为减税跟增产高兴吧!

往年两件有其一,已经可以山呼皇恩浩荡。

今年却能两样同时进行。

只怕全天下的人,都要抢着种良种,种了良种,就能减税增产了!

徐九祥的话对良种的推广果然十分有用。

别说普通百姓了,朝中的世家也纷纷响应。

减税,增产,还有这种好处?

于是在接下来四月二十五的朝会上,众人对纪炀是夸了又夸,最后落点都在:“纪大人,纪学士,什么时候开始分发稻种啊。”

“这样的稻种送到各地,是能在今年种第二茬的。”

“纪大人为国为民,颇有远见,得此良种,天下幸事啊!”

“不知那良种共有多少斤,又该如何分配。”

“虽说种下来的颇多,但要天下百姓都分到良种,怕是不太可能?”

“对啊,到底先给哪边?”

“肯定是江南啊,江南气候好,最适宜了。”

“难道粤地就不适合?”

“我们湖南湖北的水田难道就差?”

眼看争了起来。

纪炀看看皇上,拱手对众人笑道:“难道诸位大臣有所不知。”

“头一年种良种,是要接受良种司以及当地农务司监察的。”

“至于发给谁,如今还在商议。”

承平国天下田地大致分为三种。

官田,之前说过不多介绍,这次的良种也会给各地官田,这大致占全国田地的一半。

多是百姓租种,官府好的话,可以保证他们一定的权益。

普通百姓拥有的民田,一家十几口人,拥有几十亩田地这种情况,大致占全国田地一成,只有当地长官勤勉治下,对百姓好的地方,普通百姓才能拥有自己的土地。

他们负担比较小,田地亩产也清晰,日子过得最好,交税也最及时。

最后一种,便是世家豪强拥有的土地,基本占全国土地的四成。

手下也有佃户,更偏远的还有农奴,这也是承平国大力打击的对象。

这种不用多介绍,纪炀在灌江府的时候,就动过当地豪强的土地,分给了当地百姓。

这点当时还触怒承平国其他各地世家,刚回汴京之时,那文家,以及后面的世家,还有当时的国子监主簿,都是因为这些事看纪炀不爽。

种种麻烦,也因这些事而起。

之后虽说因为纪炀的缘故,他们放血一年多给到自家佃户,让大家日子都好过了些。

但纪炀给的强压一过,这事自然也就算了。

减免的田租渐渐再收回来,也是他们如今在做的。

至于隐瞒田产,不交田税的事,更是数不胜数。

这样一看,天下间的田地,都是穷人在交税,都是官田的佃户跟拥有自己土地的百姓老老实实交税。

占了天底下四成,甚至更多田地的豪强世家们想方设法偷税漏税。

他们还会逐步侵吞百姓的田产,手里田多了,粮食却不多交。

于是,朝廷看着每年越来越少的税款,肯定会加税。

可加的税跟大户又有什么关系,人家可以利用手里的权势逃啊。

那加的税又必须收上去,最终只会落到无权无势的百姓头上。

如此反复,等百姓实在交不起税的时候,这天下也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