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第4/5页)

这些人户最是机敏,本就是靠田地吃饭,知道有增产的种子,怎么能不上心。

在纪炀这个户部仓司长官操办下,仓司成立了专门的良种司,制定合理的种子价格,让种子尽量维持在比较低的价格,既然是惠民也是监控市面种子价格,不让无良的人借机钻空子。

如果发现有以次充好的,鼓励百姓揭发举报,举报成功者,可分被举报人的家产五分之一。

等一条条规则设立好,确保以后仓司长官换人,也能让仓司良种司有条不紊运行下去。

现在还处于良种推广的初期,等到明年产量出来,那才惊人。

今年第一茬冬麦种下去,明年五六月份就能看到成果了,新培育的稻子也差不多是这个时间收获。

到时候的情形,只怕会像当初扶江县头一次收获用了土化肥的田地一样,让整个承平国震撼。

只要吃到精心培育良种的甜头,再加上当今皇上是个有抱负的,这件事一定会长长久久推广下去。

纵然有朝一日朝廷不推动,伟大的农夫百姓们都会自发来做。

让更多人吃饱饭,这就是纪炀的想法。

如今这个想法正在一点点实现。

过了宝宝的百天,自然到十二月份,汴京大雪纷飞,可街上却格外热闹。

如今的汴京城人越来越多,以至于早市的时候都会堵车。

整个城里的温度比郊外高上不少,所以在这寒冬腊月,汴京百姓该逛街还是逛街的。

谁见了这场面,不夸一句太平盛世。

或者盛世还有些距离,但已然够承平国百姓自傲。

他们承平国就是厉害!

在他们府尹的治理下,街上打架闹事的,纵马驰骋的,还有喝酒耍赖的,基本上已经绝迹,便是良家女子都敢在晚上逛街吃茶,那些家规森严的人户也知道如今太平,多半都会允准。

这种繁荣的时候,商贸肯定悄悄冒头,很多很好的商品流通得更快,这让汴京城变得更加热闹。

不仅汴京城内百姓这么想。

城外种上良种冬麦的人户也是这样想。

潞州很多地方,灌江府所有百姓都是这么想的。

那边的来信也说了各处的情况,更借着年底跟纪炀孩子诞生送了不少礼物过来,不见得贵重,但都是特产。

潞州扶江县精美的葫芦制品,以及香粉还有新做出来的花露,更说了,纪炀家闺女从小到大的熏香跟香露他们全都包了。

灌江府更是夸张,送来一百多头羊,全都是给纪炀的。

现在灌江府连带着凉西州的养殖业发展得都非常好。

不少富庶地方吃的猪羊都是从他们那边运过去,最近还在尝试养走地鸡,旁的不说,当地百姓偶尔也舍得吃些肉。

这在之前根本不敢想。

至于粮食更不用说,纪炀在灌江府便提过育种的事,那边百姓对纪炀的话言听计从,不用旁人说,他们自己就在试着培育好种子,现在显然有些成效。

再加上田地都是自己的,每年只用交田税,不用交田租,还有纪炀留下的余威没什么苛捐杂税。

几年时间,灌江府已然超过凉西州的发展。

他们那的羊肉,水果,果干,中药,矿盐,成了周围的畅销产品。

关外甚至有部落眼红,可惜面对铜墙铁壁的古博城,以及镇守的吴将军,还有八万屯田驻军。

谁敢踏进一步?

当时先皇走的时候,关外也有过想法,觉得关内转他们那么多皮毛羊群,有震慑力的皇上又不在了,说不定是好机会。

可惜吴将军让他们知道,什么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有稳定的军队,这些畅销产品更是畅通无阻。

凉西州百姓跟潞州那边还在嘀咕。

当年他们看到灌江府就头疼,兵民都恶劣得厉害,官府甚至还问他们官府借粮食,有借无还那种借。

现在呢?

现在变成他们求着灌江府合作。

纪炀怎么就不来他们那当知府知州呢。

特别是潞州百姓,最早的时候,纪炀明明都在潞州城了,偏偏又被调到汴京,早知道那会就该齐齐拦着他,不让他走的。

现在后悔已经晚了,只能看着灌江府眼红。

不过这样一来,但凡只有纪炀提出的东西,他们全都纷纷响应。

这次培育良种也一样。

除了汴京周围的人户之外,购买更多良种的,基本都是西北这三地百姓。

虽然现在良种供不应求,可只要有货,他们必然购买。

依靠纪炀的名声,良种的作用还没凸显出来,便已经供不应求。

因为他们从心底里感激纪炀。

更感激纪炀给他们带来的生活跟转机。

他们感谢的纪炀,这会正在皇宫,进到十二月份,皇上情绪一直不佳。

纪炀不用看都知道,快到先皇忌日,皇上肯定会难过许久。

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确实好。

先皇所做的一切,也值得皇上如此想念。

这次出发去皇陵祭奠,虽说同样带了金家,太妃等人,可进到内里的时候,还是只有太后,皇上,林大学士,纪炀四人去上香。

太后跟林大学士体力不支,心里又难过,上过香之后便被扶下去休息。

内里只剩下纪炀跟皇上两人。

徐九祥先是叹气,随后才道:“这皇帝当得越久,越知道父皇都为我做了什么。”

他能顺顺利利接管皇位,还能有这么多朝臣帮忙。

是他爹走之前五年,甚至十年铺路的结果。

年中的时候几个边关请求关市欺他不懂,也是父皇亲点的纪炀来告诉他内里详情。

平日有什么错处,更有金家帮忙遮掩跟收尾,而且瞒得死死的。

不过当这一年皇帝,他是越来越谨慎了。

纪炀并未接话,这个时候皇上不需要他说,只需要倾诉。

“幸好有你们,否则更麻烦。”

“今年不管怎么样,算是稳住朝堂,边关几处有你也压下去。”

“可还有武将,各地指挥使年后便会进京,今年若能处理了,那便最好。”

说到这,纪炀拱手:“皇上,臣会尽力辅佐。”

平日他在忙,皇上不见得在闲着。

朝中各处关系,世家们什么情况,各地文官的派系,皇上是知道的,先皇也带过一年。

但带跟自己当皇帝还是不同。

不过有金家在,自然是不愁的。

那金家长子金炳郡还有金学士,再加上林大学士,不是无缘无故凑到皇上跟前。

一年的时间,已经让皇上掌握所有情况。

说句不好听的,脱离他们,皇上已经能调配七八分。

可年后的武将,金家便不行了。

这点还要靠纪炀。

作为武侯的孙儿,又有如此卓越的功勋,若不是碍着他是文臣,家中又有爵位,估计早镇守一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