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第2/3页)

因为是入赘,生下的儿子跟着梁家姓。

婆家那边也因为这个缘故,不愿意和梁盼两母子来往,梁老爷子去世之后,就他们两母子相伴过日子,日子过得有些艰难。

“那安顿下来我就去看看他们。”苏霖提了提手里的包裹,“正好给他们带了些东西,得去拜访下。”

梁达看了他一眼,“份量不轻吧,我给你扛一袋。”

既然是和村子里有关的人,那自然得关照下了。

苏霖没推迟,连着道了谢。

原身也是家里惯着长大的,平常没干什么活,扛着包裹走了这么久,这具身体是真的累得慌。

这一举动,让身后的人有些惊讶了。

离得有些远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没想到就几句话的功夫,就能让梁达帮忙,不由对苏霖有些好奇。

只不过,接下来的事他们实在是分不出力气去好奇了。

好不容易走到村里已经是两个小时后了。

一路走来,看到的土坯房、茅草屋让他们心都有些凉了,哪怕心中带着些展望,想下乡为国家做出一些贡献,可到底都是不到二十岁的小同志们,见到这么艰苦的坏境,多少有些没法承受。

尤其是他们知青住的地方。

墙体是土坯,上面铺着茅草,好些地方还有破损,看着就感觉随时就要倒塌一样。

“我们就住这里?”万芳洲傻眼了,就两间看着就要倒塌的房子,指不准下雨里面都会漏,而且她没记错的话,大队里已经来了几批知青,这么两间屋子怎么住这么多人?

“这能挤得下吗?”

“挤不下也得住。”梁达说着,“村子里没其他空房子,要么住知青屋要么自己花钱盖新房。”

“谁会傻到自己花钱啊?”万芳洲小声嘀咕着。

建房子呢,花得岂是一点小钱?

苏霖挑了挑眉头。

嗯,这个傻子就是原身。

不舍得女主住在破房子里,掏出卖掉工作名额的一部分钱,修建了一套小院子。

钱花了、力气也出了,最后自己没住进去,甚至每次来找人,都是被拦在门外,以邹琦的说法就是怕有人看到,对他们的名声不好。

如果真的那么在意名声,邹琦就不会住在原身花钱建得房子了。

她是那种不会在意外人的看法,只管让自己的小日子更舒坦的女同志,说说而已又不会掉块肉,拿到手上的东西才是最实在的。

就比如那套新房子。

比起面前下雨都会漏的知青房,好得不是一点半点。

“梁叔,现在队里有多少位知青同志?”苏霖问着。

“加上你们一共十八个,十一个男同志、七个女同志。”梁达算着,十八个人看着不多,但对于他们队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毕竟每一个人吃得都是他们田里的粮食。

要是都能干点也就算了,可这一个城里来的娃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干活起来连队里的小娃都比不上。

眼瞅着人越来越多,他们对这群知青没什么指望,只希望不挑事就行了,“他们还在上工,你们可以先进去休息,有人会安排你们怎么住,今天你们就先休息,明天跟着他们一起去田地那边,会有人给你们分配工作。”

梁达说完,就转头望向苏霖,“你打算什么时候去梁连家?”

“我先收拾收拾,今天有些晚,明天就去拜访。”

梁达点了点头,他指着一个方向:“他家在那边,要是不认得路就随便找个人问问。”

交待完就离开了。

两人的对话让另外三人有些好奇,另外一个男同志好奇问道:“苏同志,你在这里有认识的人?”

苏霖应着,“有个远亲。”

这一下另外三人顿时有些羡慕了,有远亲好啊,真要遇到什么事还能有个熟人帮衬帮衬,不像他们在这里人生地不熟,整个人都显得有些无措。

好在,同是知青的其他人还算热情,下工回来后就替他们安排了住的地方。

也不需要怎么安排。

就两间屋子,自然是男女分开,屋内放着两张通铺,一行人挤在一块。

别说这样不方便了,现在人还不算太多,两张通铺男同志分一分刚刚好,要是过一年再来两人,就得人挤人了。

范善是知青中的头头,下乡已经四五年,对村子里早已经熟悉,人也是个精明的,没多久功夫就把这次四人的一些消息打听出来。

这时,他正帮着给两位新同志收拾着床铺,似做不经意的问道:“听说你在村子里有熟人?我对村子里熟,你什么时候想去拜访我带你过去。”

“好啊,那就麻烦范大哥了。”苏霖笑着。

他对范善的观感还不错,有点小精明又喜欢管事,什么事都喜欢插一手,久而久之在村子里也混开了一些。

不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和村支书的闺女谈对象。

因为这层关系,他和大队长等人走得很近,时不时接到一些不忙的活,对比其他几个天天要下田地的人强多了。

对此,知青中有些人看不惯,私底下没少埋汰。

可苏霖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

最少在返城的时候,范善不像某些人直接抛下在村里娶的老婆回城,再也没有回来过。

他好歹带着老婆孩子一块回了城,承担起这份责任。

为了欢迎新来的知青,老知青们每个人都拿出些粮食一起吃了顿大锅饭,没什么好菜,但碗底到底有些肉丝。

一行人埋头吃着,都像是馋了很久的样子。

等快要吃完时,范善才开口:“我和另外两个知青之外,其他人都搭伙一起吃饭,你们可以自己决定是一起搭伙还是分开。”

“搭伙。”

“还是一起吧。”

“我跟你们一起。”

苏霖也点了点头,分开是好一点,省得到时候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起来,但现在不现实,因为他没锅没罐,总不能天天借别人的用。

不过散伙是迟早的事,不然天天一起吃饭,他想给自己开小灶都难。

吃过饭消消食,一行人也没什么聊天的心思。

老知青们干了一天活累得要死,新来的四人坐了这么久的车又走了两个小时的路,这会也特别疲倦,便各自早早歇息。

十一个大男人同睡一屋,这种感觉不是太好受。

也多亏了是累得慌,苏霖躺下没多久就睡着了。

第二天,大概是早上五点的样子,知青屋里的人都已经收拾好,结伴朝着田地的方向而去。

范善解释着:“这个季节太晒,太阳当头的那几个小时我们可以回屋歇歇,只用上大早班和下午班,避开最晒的那几个小时,也省得被晒中暑。”

到了地方,老知青们各自去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