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番外 苏叶上学(第2/2页)

刘刚洗了把脸,笑眯眯地说:“这点小功夫没什么。我倒是有点愁苏老师会不会不适应学校生活。”他和另一个女生碎碎念地说,“等会我们得跟苏老师说,要是她想咱村里的饭菜,过节就坐火车回去吃饭。”

女生点点头,“我也很担心她吃不惯,到时候我们给她多寄点特产吧!”

她心里叹气,苏老师人哪哪都好,就是口味挑剔了点、懒惰了点。不过这也不能怪她,都是他们养出来的!他们心里都明白不是苏老师离不开他们,而是他们离不开苏老师。只要有她在,大伙心里就跟吃了定心丸似的。

苏叶的室友们听到这些碎碎念,无法遏制地窒息了。

怎么会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大环境讲的都是老师如何对学生好,如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哪里是这样反过来让学生帮干活、让学生到处操心?大家来到大学里念书都不容易,都是从五湖四海来到京城的,火车票也不便宜,轻易不敢回家。

……

苏叶离开村子去上大学后,大家都怪不适应的。开个会经常讨论不出结果、经常碰到困难,这时候大家格外怀念苏叶在的日子。

老支书一直惦记着苏叶在学校念书辛苦,每逢节日总少不得念叨一轮。

何梅梅担心苏叶吃不饱穿不暖,常常给她寄肉;何老师给她寄用不完的票券;马支书担心她营养不够,常常给她寄鸡蛋;在村里担任会计的周毅,每个月都给她寄工资。不仅村委这批干部惦记着苏叶,有时候乡亲们想起苏叶也会给她寄东西。

每个人都惦记着苏叶,想得不得了。

一个月后,苏叶已经在学校里混得如鱼得水。这时候村里的物资到了,她陆陆续续地从邮局领回了果汁汽水、腊肉腊肠、酱肉菜、鸡蛋……领东西领到几乎手软。

苏叶有些哭笑不得,只好写信回乡下,不需要给她寄任何东西。她跑邮局才跑得少了,苏叶宿舍的舍友们已经被震惊到麻木,已经从原本的鄙视到同流合污,跟着她一块改善了伙食。

起初她们以为苏叶出身条件优渥的家庭,后来发现再富贵的家庭也不可能禁得起这样的折腾,哪有这样隔三差五领食物的?

后来他们惊喜地发现苏叶是报纸上的那个试验村的村长,难怪一直有人不停地给她寄物资!

全宿舍的人都换上了面对偶像孺慕的目光,她就是那个让大家都吃饱饭的人!

她不吃饱饭谁吃饱饭!

电院的学生“苏叶”一旦和报纸上报道的“村长苏叶”搭上关系后,苏叶火速变成清大的名人,每天都有社院和经院的同学向她讨教,学习新的农村经济政策,社院的老师甚至邀请苏叶去他们学院开一堂课,给学生学习上沟村经验。

这一年全国各地都喊着“农业学大宅、学上沟”的口号,学习走向共同富裕的方法。农民恨不得把这两个村子的精神刻进骨子里。

谁能让他们吃饱饭,谁就是衣食父母。

苏叶很快有了一批马克思院和经院的追随者,搞得电院的同学苦不堪言,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的同时被迫科普了一把新农村经济制度。

结果他们抱怨的情绪没持续多久,苏叶提前修完了大一至大三的课程,每一门课都以高分通过。她直接从大一跳级到了大四,一年后已经不是他们的同学,随着她的离开,昔日火爆的教室又变得空空荡荡。

电院的院长亲自把她拨到电机部的半导体工厂实习,经院和马克思院的学生不再来电院蹭课,电院同学耳根子终于清净了。

他们没想到被苏叶的恐怖支配的日子并没有结束,它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苏叶进入电机部实习后,好消息不断地传来:苏叶成功做出了三极管,打破了欧洲对华国的技术封锁,华国的半导体行业开始步入自主探索的道路。次年夏天,苏叶顺利从清大毕业,入选63年的清大优秀毕业生,成为清大有史以来毕业最快的学生。

她领导了清大、京城钢院的合作项目,表现优异,与导师苏清和一起研发了华国首个大型计算机。这个计算机被运往西北,用于复杂精密的大型运算。

65年秋天,苏叶来到了历史上著名的核.武器研究八所,见到了顾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