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第2/2页)

沐瑾逛完医院,安排齐斥悄悄查一查,到时候他再看情况选定请谁去给萧灼华接生。可别找个细作去接生,咔嚓一刀下去,老婆孩子折进去,他哭都没地儿哭去。

沐瑾去完医院,又安排人在萧灼华的作坊定制了批产房用品,先准备上。

之后,他跟萧灼华带着卫队和两万淮郡郡城的大军,赶往长郡。

去长郡路远,又是冬天,赶路挺辛苦的。底下的兵卒们都带上了手套、围脖、把脸都捂了起来,以免冻伤冻病。哪怕他们每天训练,身体强壮,路上感冒的还是不少。

一些发烧严重的,只能送去医院,治好了再让他们回淮郡大营。

好在生病离队的只是极少数,对赶路和安保都没什么影响。

他们赶了将近两个月的路才到长郡。

正月底,仗都打完了,迁来的人分成两批,一批只有几万人,在长岭驿扎营。还有一批则是从平野县过来的大部队,他们翻过长岭山以后,驻扎在离长岭山约有三十多里地的河畔县城郊。

这几郡之地,有许多家里老人病重、孩子年幼、担心死在迁徙路上不愿走的,也有些舍不得家里田产庄稼的,亦有些家徒四壁觉得迁不迁都一样,想要留下的。迁出来的有几十万人,路上折损的、走散的多多少少也有些,到达长郡的经过统计有四十多万,几乎以老弱妇孺为主。青壮不到十万,几乎都在兵卒中了。

这次迁民,比起上次清郡沐氏一族迁徙所带来的人口、财力都要差上很大一截。战争,几乎把东边七郡掏空了。要不是打下京江口得了不少粮食物资,还得从别的地儿给他们调粮。

即使有京江口的粮,也没法养活这么多人。哪怕他们每天喝粥,消耗都极大。这些人抛家舍业的过来,除了少部分豪族,绝大部分人穷得都只剩下一条命。

全部白白发放粮食是不可能的。沐瑾的钱也不富裕,赖瑶也不敢擅自拿战获直接发给他们。她调了批物资作为振济粮,再就是借粮。

他们以后有田有地税收又不高,那些家中没有青壮只剩下孤寡的还有救济粮,只要肯劳作,种上两三年粮食,怎么都能还起得债。登记和身份文书都已经发下去了,往后他们落户还得拿长岭关身份证记文书去换,怎么都不怕赖账或人跑掉。

这些人拿着身份文书去借了粮、煤炭,在城效搭了窝棚暂时住下。

沐瑾跟萧灼华到长郡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些人安排到青山郡、青阳郡下辖的各县。打散在两个郡的各个县乡中,让他们既没法像以前那样按照一个族的人扎堆在一起抱团成地方势力,又因为外来人口多,不会受到当地人排挤。

最先安置的就是自由身的平民,这些是最好办的,他们拿着身份文书到地方落户,户籍所在地的乡村自然会给他们分配土地。如果不想要地,要另谋出路的,也不勉强,反正吃穿住用样样都得花钱,他们总得想办法养活自己。要是跑去打家劫舍,真就是给村长们、县兵们送功绩,再给沐瑾送开荒苦力。

平民安置完,就是豪族、奴仆。奴仆跟着豪族,按照之前议定的那样,统一安置。因为人口锐减没人耕作形成的荒地都统计好了,青山、青阳二郡安排了一部分,又再往广庭郡安排了一部分,基本上就安排完了。

剩下的就是兵!卫国公从东安关带出来的三万娃娃兵,以及几郡的郡兵、县兵。

三万娃娃兵全都是能死战之兵,别看年龄小,除了力气、身材比不上长岭关守军和中军大营的兵,论起悍勇,丝毫不差,一个个打起仗来连命都不要。这些百战死士,沐瑾是真舍不得放他们回去种地,而且从战场下来的兵娃娃,杀人不眨眼,放到村里,很不好管的。

沐瑾把这三万兵娃娃组建成后备役,仍然交给卫国公带,但从中军大营抽调了一批教官、佰长、千总过去,给他们把文化课、纪律课、战斗力、军阵课等都补上。

他们平时学习、训练,如果长岭山有战事,便作为预备役顶上去。

他把三万预备役娃娃兵整合好,便已经是二月中旬了。

长岭山山脚下的平野县囤积有英国公府的五万大军。他看着碍眼。旁边的京江口还在运粮食物资,官道上成天跑着大批粮分物资,给京城输送血液。

沐瑾算着自己手里有十几万大军,再加上收容这么多人,粮食物资有点紧张,于是又率军打了波奇袭,把刚修葺好的县城城城、城墙又用投石平砸毁了,打得对面五万大军丢盔弃甲拼命逃,但在骑兵的追击下,死伤大半,俘虏了一万多人,拉去边郡开荒修路。

之后,马不停蹄赶往京江县,又劫了一波县城和京江口。

京江县已经穷了,只有码头掳了批船和物资,不算多,也不算少,够长岭关守军吃上两三个月的了。

这一来一回的,转眼间便到三月底了。

沐瑾和萧灼华还得赶着回去立国。

他把长岭山五万守军、三万预备役娃娃兵全留下了,带着五万中军大营、两万淮郡大营、许琦和岚柏率领的两万草原骑兵回程。

他刚出发,还没到长郡,就收到消息,英国公的大军跟东陵齐国在祁郡交战。

沐瑾想到京城的兵力和城墙,安安稳稳地带兵往回撤。只要他不断英国公的京江口要道,英国公跟东陵齐国怎么都得耗上一阵子。

四月初,沐瑾刚走到青山郡,就又传来消息,英国公的大军惨败!双方的兵力相当,东陵齐国占据祁郡郡城,面对英国公的大军来攻,直接出城迎敌,把对方杀得溃不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