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第2/2页)

让老九等人走海路先回京,这做法有些不地道,肯定会承担一波康熙怒气。

这倒不是死道友不死贫道,而是不火上浇油引发康熙更大怒火。

老四不上回程的船,其他人也不能绑他上。

至少还知道让弟弟、妹妹、儿子与侄子走更安全的路回家,而不是把人带偏了一起做不回家的人。

“四哥……”

胤禟有一肚子劝说之词,但话到嘴边发现讲不出口了,因为冷静思考发现四哥的决定很对。

尤其是弘昇,自己也要把他按时带回京城,才能给五哥一个交代。

四哥也是敢作敢当。意思很明确,千错万错他一个人的错,而陆路之行走定了。

时至今日,胤禟心甘情愿站队四哥。除四哥之外,其他兄弟继位对大清对他个人都不是好事。

明知劝不了,也就不劝了。省点力气想一想怎么哄康熙开心,让康熙的怒意越淡就对晚回家的四哥越有利。

想到这里,胤禟陷入自我感动。

瞧瞧他,这番做派真能评选大清第一好弟弟,十四也别想与他争。

考察队最后一次小组会议结束。

武拂衣宣布了分别启程时间,又与每个人再单独谈了话,着重是与弘晖说起两个人。

一个是沙俄的彼得一世。

根据伦敦咖啡馆的小道消息,彼得一世早些年乔装化名游历欧洲,学习各种自然科学知识。

另一个是前明的朱允炆。

朱元璋的太子不幸去世,是改立孙子继位。

分别在即,陆路风险尤为可知。

此时,提及这两个人物不是没事说闲聊。

沙俄在大清之侧,彼得愿意卧薪尝胆地乔装闯荡欧洲,其野心之大岂能不引起重视。

再提朱允炆,更是让弘晖以史为鉴。弘晖没有退路,老四若是不幸死在旅途中,他作为四爷嫡子就要去争皇太孙的位置。

摆在面前的困境势更甚朱允炆,而他到了必须独当一面去应对朝廷纷争的时候,不可能一直在老四的庇护下生活。

最后强调:“作为父亲,希望孩子一辈子平平安安,但是身在宫廷与复杂变革时代更要面对现实。记住,此次回京,你不再是一个孩子了。

人,都要学会长大。为父希望你也不要似你二叔迷失本心,但愿这辈子我们都能先是父子。”

先是父子,后是什么?

没说完的那一句「后是君臣」。

而今,四阿哥能否继位尚且是未知之数,所以有的话不能明说。可经历了这么多事,看到了世界之大与外部发展,怎么可能没有夺嫡想法。

弘晖听懂了阿玛的临别嘱托,心情无法不沉重。此刻,并没为自己被选定为继承人而有几分愉悦。

更为担忧是这一别能否再顺利平安见面。如果阿玛不幸遇难,自己则要担起责任去完成阿玛未尽心愿。

*

*

该走时,没必要过度不舍眷恋。

武拂衣经过了太多生离死别,送走考察队商船时之后,很快就调整心态进入新旅程。

她瞧着胤禛表面上没有情绪低落,但是压缩了所有娱乐休闲抓紧搜罗各国发展情报,便知这人是用工作来排解愁绪。

这样做也不错。人忙,就少有时间七想八想。

时光会匆匆如流水过去。

康熙五十一年,二月。

考察队离开京城两年又八个月,大部分成员按原计划时间回到了京城。

乾清宫内。

康熙脸色非常黑,收到了一则好消息,一则坏坏坏消息。

好消息,二十人的队伍有十六人成功返回。

坏坏坏消息,大事不好了,老四居然真的先斩后奏逃家了!

古有《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今有老四带上侧福晋、大夫、火器学者,四人从西向东横穿欧亚大陆,这是妥妥地谱写《新·东游记》的架势。

康熙:他怎么就选了一个不回家的儿子继位!

能怎么办?当然是原谅他。

然后把龙袍什么都给做好,乘其不备,在人回京后立刻绑人上皇位。他还就不信邪了,老四做了皇上还敢逃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