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第3/3页)

再过一会早朝就要开始。

武拂衣得到过康熙的明旨不必去上朝,所以准备带着十四与两个孩子去乾清宫候着,等康熙下朝就向他解释情况。

与顺天府府尹钱晋锡达成了默契。

雍郡王不对吕家人喊打喊杀,钱晋锡也给雍郡王一些面子。

钱大人表示在朝会后向皇上说明乱葬岗之事,不在朝堂上议论,只在南书房单独向皇上陈述案情。不言而喻,这两者的区别可大了。

此刻,四爷府内几人稍微吃点东西也要出发。

不能让康熙等,即是请罪就要有态度,必须在朝会结束的辰时之前到位。

正在早餐时间,苏培盛来送消息。

从城外北郊庄子送来的一封信。传信人说武侧福晋表示四爷昨夜临走有公文忘记带走了,宵禁结束立刻叫人给捎来。

武拂衣昨夜赶往城内顺天府,离开前与胤禛说不了几句话,也根本不可能留有公文。

当时,胤禛争分夺秒讲了钱晋锡为官的态度。

然后两人达成一致,不论是什么导致乱葬岗事件发生,康熙交代时都要抓住一个核心词「实话实说」。

眼下,加急送来的书信又会是什么?

由于宵禁限制,尚且来不及将府中事告诉胤禛。

他仍旧不知十四等人搞事的具体前因后果,又能做出什么判断?

打开信件,开头写了一个「三」,然后就是一堆古文摘抄。

分别是宋朝校正医书局的文章,《宋史》片段、《梦溪笔谈》、《洗冤集录》、《三国志·华佗传》等等片段。

仅仅两个时辰,胤禛摘录了不同书籍的诸多片段,但没有一句别的话。

他非常谨慎,哪怕这封信不慎落到了旁人之手,也绝不会看出此信有任何倾向性观点。

此信何解?

洋洋洒洒写了很多,乍一看怎么没头没尾,且没有任何分析批注。

武拂衣若有所思,很快浅浅笑了。

又迅速收敛笑意,将信上所有内容速记下来。将信藏于书房暗格,就抓紧时间入宫了。

*

*

乾清宫外。

武拂衣带着十四与两个孩子到了,胤祺也带着弘昇来了,都是等着向康熙请罪。还有保泰与李卫都是候在宫外,随时等待传召。

几人耐性等待着,只是等啊等就不见皇上来。

辰时已过多时,通常早朝应该结束了,今天却比平日晚了好久。

难道朝会上出了什么变故?

又等了一会,没等到康熙下朝,反而梁九功亲自来了。“传皇上口谕,着雍郡王立刻往乾清门外走一趟。”

发生了什么事?

朝会竟然延迟了,还让雍郡王去早朝上走一趟。联系到昨夜发生的事情,在场的谁都知道情况不妙。

“梁总管……”

胤祺眉头紧蹙,正欲问一问梁九功乾清门外的早朝情况。

“五贝勒,您别为难奴才。”

梁九功可不能等胤祺把话说完了,要是听到令他难以回答的问题岂不是麻烦。“皇上只传召了雍郡王。”

“五弟,你与十四弟、孩子们在此静候。”

武拂衣没让胤祺再追问,读了胤禛的急信,她已经对朝会的变故心有准备。

况且梁九功能在康熙身边服侍,本不是多嘴的性格。哪怕要给提示,也不会当着一群人的面前说清楚。

她抬脚就走,“有劳梁总管了通传。”

一前一后,这与梁九功朝着御门听政的方向走去。

早晨阳光散落。

宫道上,静悄悄的,似乎连鸟叫声也没有。

待走出一段路,四下没有第三人。

梁九功终是低声说一句,“朝会正要结束,三贝勒突然上奏理学院内流传蛊惑人心的书籍,昨夜引得十四阿哥与三位皇孙前往乱葬岗,必须严惩。”

就一句,多的不提了。

梁九功不说钱晋锡是否与胤祉辩论,也不说康熙的态度如何。他一脸平静,仿佛刚刚从未开过口。

“多谢。”

武拂衣也不追问,神色自若,心里却吐出三个字——老、狐、狸。

老狐狸说谁?

当然是说胤禛。

一封信,一个「三」字。

他在不详情时,预测到了朝会上谁会挑起变故。就是三贝勒胤祉。

武拂衣毫无慌乱,反而跃跃欲试期待着,看一看老狐狸是否料事如神?

早上胤禛送的那些古文片段摘抄,是否能精准预测三贝勒会引经据典用哪些例子挑起事端,而自己以此又能反怼回去呢?

若是真的全都对上了,那必须给胤禛一个封号了——大清·禛·狐狸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