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第2/3页)

现在不敢向皇上讲实话,课程中发生早退、迟到、不认真完成功课等错误,是一定会被严厉惩罚的。

这批学生之外,还有面向民间的招生。

五月中旬摸底考结束后,朝廷就放出消息。

对数理有偏好的读书人,通过州县推举作保上京,只要能通过八月下旬的测试就能一起入学。

每个州县的名额有限制,因为地理交通的限制也会有人来不及赶到京城,只能等以后再有机会。

九月初,学生名单最终出炉。

参加过摸底考的学生,只有两个人没来。老大与太子都说手上政务多,无法保证按时按点上课。其余人也许有逃课的心,但没那个胆量直接告诉皇上。

康熙对胤禔、胤礽的申请不置一词地批准了。

另一方面,民间的考生却比他预想得要多。哪怕早就预测到会有人愿意来报考理学院,因为这是一条与京城权贵结交的道路,但意外地发现通过考试的人数挺多的。

俗话说得对,高手在民间。

而通过检测的五十三位读书人都有一个特点,在以往科举中表现平平,八股文写得不怎么好。

或许,这就是术业有专攻。

康熙特意安排了一场加试,由他临场出题并且当场进行阅卷。

经过加试,高分考生全数通过,说明此前他们的分数真实,不存在替考现象。

虽然学生总数超出预计,但加三十多张座椅毫无困难。

至于教材方面,由「五三山人」编写。

康熙检校后,发现这套书没法在半个月内批量刊印。

因为活字印刷需要先有对应「字」的模板,而老四上呈的教材内容与以往的文言文全然不同,只能命人先进行手工抄书。

老四在教材中,摒弃了千年以来传统数理书的大段文字描述,引入了简洁易懂的符号与数字。

比如《数书九章》中的解答方式,“以少广求之。以小斜幂并大斜幂,减中斜幂,余半之,自乘于上;以小斜幂乘大斜幂,减上,余四约之,为实;一为从隅;开平方,得积。”①

这一类的文字叙述解题,都可以用符号、字母、公式简化代替。

符号与公式参考西洋书籍,但也有自我的创新。

因为一些符号在西洋书籍中被广泛使用,但也有一些未曾在西洋达成共识。例如乘号的表达,德意志的莱布尼茨认为用「·」,而英吉利的奥屈特认为用「x」。

这些不确定的部分交由康熙做最终定夺。

皇上想要把所有符号都换成他喜欢的也行。

雍郡王仅仅提出一个核心思想,编写教材是为让更多人读懂数理,所以便于理解最为重要。

康熙想搞创造,彰显大清在数理符号上的发明,那也得遵守基本法,所创符号要形象易懂且便于区分,比如不能乘号与加号傻傻分不清楚。

一目了然不只是符号,还有对计数的表达。

以文字计数笔画多,不如运用阿拉伯数字。

早在几百年前,宋朝就有阿拉伯数字的书籍传入,但始终不曾普及。哪怕是明末翻译西洋书籍,也将阿拉伯数字以汉字文字去表达。

111与一百一拾一,一目了然哪个更清晰易读,却是涉及到了书写规则。

西洋书籍的文字与数字都横着排版,大清袭历代的书籍方式竖着写。竖写时的阿拉伯数字,不似横着写分得清楚。

以111举例,三个「1」容易连成一条线,而造成运算错误。

要不要部分改变书写方式?

决定权最终还是交由皇上定夺。

康熙一开始就问过老四计划如何编写教材。

五月末,被告之了这些符号、公式、数字的变革理念,主体思想就是以简单表达取代复杂文字叙述。

哪怕是亲口给予批准,也早有心理准备,但看到教材成品后依旧吃了一惊。

读书读明白了,先把书越读越厚,又再越读越薄。

从薄到厚,是有毅力能不断积累。再从厚到薄,是真正理解后的归纳总结。

康熙翻阅着教材,不由赞叹老四不只是学明白了,而且还能搞出一套办法把别人也给教明白。学生们能学多深,那要看个人的努力与否,以及天赋值不同了。

至于教材涉及到的数理表达改革,是给予了老四肯定与支持。

更是看到了老四面对繁琐棘手问题时,敢于挑战决心与付诸实践的行动。

最终,康熙决定数理格物书就用横向排版。

与过往书籍排版不同又如何,又不是第一次搞突破传统。

区别于汉字的从右向左书写,满文是从左往右成文。已经改了一次方向,再来一趟又何妨。

话是如此,由于教材内容的创新,对于授课老师提出了挑战。

让原计划的月初开学时间向后推迟了半个月,直到九月下旬正式开始教与学。

九月末,另一件事也尘埃落定。

本届选秀结束了。兵部尚书的女儿,十五岁的兆佳氏被指给胤祥成为十三福晋。

两人的婚期定在今年十一月初,只剩就一个多月做准备,却一点都不忙乱。

因为十三阿哥若非守孝三年,早就该成亲了。

他婚礼要准备的东西,可以说是早就备齐全了。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府邸,九月也能拎包入住。

最后的监工由雍郡王负责。

康熙抽空去瞧了一眼,十三府邸造得不错,老四的监工很到位。

但他不厚道地想老四最近可能有烦恼了,正是因为给胤祥的房子造得不错所导致的。

*

*

十月初二,理学院的第一个休假日。

胤祯不用上课,虽然他要协理牛痘推广接种,但一年多以来接种体系已经完善,平时也没要紧事务需处理。

听闻胤祥指婚的确切消息,也是该去道喜,顺带提前逛一逛十三府邸。

这一逛,胤祯委屈得不要不要的。

十三阿哥府,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全套玻璃窗装修,听说这是雍郡王自掏腰包给胤祥的分府与成婚贺礼。

大块玻璃窗首次在京城出现,是两年前的事了。

雍郡王驻扎玻璃厂,搞出了改良配方,实现大清能够自制的精美玻璃窗。

因为玻璃窗受到追捧,皇上特意开设了专产大玻璃的分厂。

即便玻璃厂分厂开设一年半载,但玻璃窗还是供不应求,而且价格高居不下。

作为改良创造者,雍郡王肯定享受一定特权。

他给谁送全套玻璃窗,能排在订单第二位,而第一位自是要制作皇上的单子。

不过,全京城或是大清地方上,多多少少有听闻雍郡王性情冷淡。

能让他主动送礼,还是送高调的玻璃窗,扳手指也算出来了人数。近两年,总用就送了一个人——德妃。